知嘹汽车/Jasper
这个月,对于中国的智能驾驶行业来说,绝对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L3级别自动驾驶私家车首次被允许合法上路。这意味着在北京的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上,驾驶员在随时准备接管的情况下,可以短暂松开方向盘,车辆自己就可以完成跟车、变道、甚至是超车等操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公安部接连发文约束智驾宣传,对恶意猛踩刹车,车企老板再肆意妄为的宣传,将会判刑。
但很奇怪的是,在这所有的支持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中,唯独少了“遥遥领先”的影子。明明是我们中国新能源产业和自动驾驶的“科技先锋”,为什么偏偏在首批L3自动驾驶上掉了队?
而这一切还要回到2023年开始说起。
2023年的冬天,一场关于自动驾驶的会议上吵得正热火朝天,工信部的一句“可追责”成为了悬在所有L3级别自动驾驶申请企业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通知》,任何一家车企想要拿到L3级别自动驾驶的门票,需要通过三个必不可少的“铁门槛”。
系统冗余:转向、制动、电源必须双备份,即便是某个系统突发瘫痪,也必须保证10秒内不翻车。
数据透明:所有驾驶行为实时上传国家监管平台,这相当于把行车的“黑匣子”给了国家。
天价保险:每辆车需投保不低于500万元的自动驾驶责任险,相当于给每台车配足了“数据保镖”。

2024年6月,全国首批开展L3级别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企业正式公布,9家车企上榜,华为、小鹏、特斯拉等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车企却都未能上榜。
对于华为来说,在当时的落选却是意料之中。
当年的华为智能驾驶系统还是ADS 2.0,在国家要求的规则前暴露破绽。集中式电子架构、制动系统都要依赖博世集团的iBooster,这相当于把自动驾驶一部分的大脑和手脚交给了博世,一旦系统之间相互起矛盾,那系统当然会面临瘫痪。
而更重要的是,华为要求全权掌握问界车辆的行驶数据,而国家却要求“车企负主责”,这一点也有所冲突。
而更矛盾和头疼的是,华为的技术实力。
在北京亦庄的测试场上,华为的测试车完成了暴雨下连续3000公里零接管的记录,这本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翻开技术档案,却让无数的监管部门眉头紧锁。
华为目前采用的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在隧道场景下的误判率仅有0.5%,远远低于纯视觉方案的2%,但这却违反了《自动驾驶系统透明度指南》。整个端到端的神经网络系统像一个不交作业的学霸,决策过程黑箱操作,监管部门无从问责。
这像极了英语课上每次考满分的学生,问起学习秘诀他只告诉你“这是语感”!

然而更令监管部门头疼的是,华为的OTA升级太过频繁,可能这一次升级前还是个老老实实学生,但下一次升级完指不定就变成横冲直撞的野马。
反观同期入选的智己L6,纯视觉+高精地图的方案虽然在有些场景下会犯迷糊,但每一个指令却能在规则手册中找到相应条款。就像智己的工程师所说过的一句:“L3级别自动驾驶不需要天才一样的少年,只需要每门功课都及格的老实人”。

但这些并不代表着华为就将彻底错过L3级别的自动驾驶,对于华为来说,在落选首批名单后,华为的自动驾驶正在多条线上紧密布局。
如果有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在苏州的金鸡湖畔,上百辆改装后的问界M5正在以L3体验车的名义悄悄采集着最新毫米波雷达行车数据,并加密传送回超算中心。
而更狠的是,华为联合中科院提出了《基于达模型的自动驾驶安全评估体系》,试图用AI伦理对抗曾经的传统准则。草案里赫然出现的“应当允许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系统突破预设规则”,这哪是对标准提出的修改建议,这简直是掀桌重来。

华为余承东表示,要在尊界S800上首发的ADS 4.0系统中实现高速道路的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而同样落选了首批L3名单的小鹏也表示要在2025年内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
但对于华为来说,更应该思考的是,在这条科技发展的路上,究竟是要继续做颠覆规则的造车者,还是先成为懂得尊重规则的乘车人?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