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深度体验吉利银河L7 EM-i:11万级混动SUV的“越级”真相

    苹果樱桃头像苹果樱桃头像
    苹果樱桃前天 17:56


    第一次在4S店见到吉利银河L7(图片|配置|询价) EM-i时,很难不被它舒展的车身线条吸引。4700mm的车长搭配1905mm的宽度,比同级主流车型整整宽出3cm,视觉上更显大气。车头的“涟漪式”星环灯带点亮时,像把银河系的轮廓戴在了车头,既保留了吉利的家族辨识度,又多了份新能源的科技感。绕到侧面,隐藏式门把手和19英寸低风阻轮毂很显档次,车尾的贯穿式尾灯做了熏黑处理,夜晚点亮时层次感分明——这台起售价11.58万的混动SUV,第一眼的“越级感”藏在这些细节里。

    一、先聊核心:当“3L级油耗”遇上家庭刚需

    作为一台主打家用的混动SUV,银河L7(读测评) EM-i的“越级节能”并非空谈。它搭载的1.5L自吸发动机,别看最大功率只有82kW,却有着46.5%的平台最高热效率(这在量产发动机里属于第一梯队),搭配E-DHT 11合1智能电驱,电机峰值功率达到160kW,最高转速18000转,这套组合的厉害之处在于“全速域高效”:

    - 市区通勤(纯电/低速场景):电机直接驱动车轮,实测百公里电耗13.2kWh(电池容量18.7kWh,纯电续航115km),家充按0.6元/度算,每公里电费不到8分钱。

    - 高速巡航(发动机直驱):时速超过80km后,发动机通过3挡DHT变速箱直接驱动,实测120km/h巡航油耗4.5L/100km(CLTC亏电油耗3.79L是更理想工况下的数据),对比同级别燃油SUV普遍7L+的油耗,确实能省出半箱油钱。

    - 智能决策系统:车上的AI能量管理很有意思,能根据导航提前预判路况,比如遇到长上坡会提前储备电能,下坡时自动回收动能。我试过从市区到郊区的连续山路,系统全程自动在“保电”和“耗电”模式切换,到达目的地时电量居然比出发时还多了2%。

    不过要客观说,这套动力系统的“电感”体验偏家用平顺,急加速时电机爆发力足够,但发动机介入时能轻微感觉到转速攀升,不像某些纯电车型那样毫无顿挫——当然,这对于佛系驾驶的家庭用户来说不算问题,反而能通过声音感知动力状态。


    二、看不见的安全感:从电池到车身的三层防护网

    坐进驾驶座的第一感觉,是座椅对腰部的支撑很到位(后面会细聊舒享部分),但更让我在意的是银河L7(用车口碑)的“安全架构”。作为e-CMA原生安全平台的产物,它的安全设计是从“底层”开始的:

    1. 神盾电池:敢直面针刺的硬实力

    电池包采用“无热蔓延”设计,官方做过针刺试验(针刺后电池表面温度仅80℃,远低于国标要求的500℃),防爆阀能在0.01秒内快速泄压,搭配星睿智算中心的24小时云端监测,实时预警电池状态。实际使用中,即便在38℃的高温天快充,电池温度也能控制在45℃以内,散热效率肉眼可见。

    2. 高强度笼式车身:把“钢筋铁骨”藏在细节里

    车身结构用了25.3%的热成型钢(强度超1500MPa),A柱、B柱和车门防撞梁都是7系铝合金材质,尤其是后排座椅钢板,采用1.5mm厚度的高强度钢(抗压强度超1000MPa),这在同价位车型里很少见。我特意对比了拆解视频,银河L7的车门内部有三根防撞梁,而不少同级车只有两根——这种“多一层防护”的心思,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很重要。

    3. 被动安全的“查漏补缺”

    后排配备ISOFIX儿童座椅接口,且座椅钢板能有效防止追尾时的穿刺伤害;四纵四横的地板结构,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将冲击力分散到全车,减少座舱变形。这些看不见的设计,虽然平时感受不到,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三、智能体验:8155芯片+四屏联动,是好用还是鸡肋?

    坐进车内,最吸睛的是10.25英寸仪表屏、13.2英寸竖状中控屏、16.2英寸副驾娱乐屏和25.6英寸AR-HUD组成的“四屏矩阵”。开机后,骁龙8155芯片的优势立刻显现:滑动中控屏几乎没有延迟,语音唤醒“你好,银河”的响应速度在0.8秒左右,支持连续对话和分区识别(比如主驾说“我有点热”,副驾说“打开天窗”,系统能分别执行)。

    1. Flyme Auto车机:好用但需要适应

    竖屏设计对导航很友好(地图信息展示更完整),支持桌面DIY,能把常用功能(如音乐、空调)固定在首页。副驾屏幕可以独立播放视频,连接蓝牙耳机后不会影响主驾,这点对带娃出行很实用——孩子在后排看动画片时,副驾家长能追剧解闷,互不干扰。但竖屏也有弊端,比如看视频时上下黑边明显,不如横屏沉浸;另外,车机系统的菜单层级稍多,第一次上手需要花10分钟熟悉。

    2. AR-HUD:把导航“搬”到前挡风玻璃

    这个配置在15万级车型里很少见,实测显示效果清晰,能投射车速、导航箭头、限速标识等信息,高速巡航时不用频繁低头看仪表盘。不过阳光强烈时,投影亮度会自动调高,偶尔会有轻微反光,好在不影响核心信息读取。

    3. 蓝牙钥匙:懒人福音,但依赖网络

    支持手机无感解锁,靠近车辆自动开锁,上车挂挡即走,告别了找钥匙的麻烦。但如果手机信号不好(比如地下车库),偶尔会出现连接延迟,建议同时携带实体钥匙作为备用。

    四、舒享体验:把“移动客厅”搬进车里

    银河L7的座椅是我试驾过同价位车型里最舍得用料的。主驾标配电动腰托,副驾居然有电动腿托——这个配置通常只在20万+的车型出现。座椅填充用了七层结构,表层是亲肤皮质,中间夹着记忆海绵和高弹泡棉,久坐两小时腰部不会酸。试驾时特意让身高1.85米的朋友坐后排,腿部空间还有一拳半,头部空间三指(得益于1685mm车高),纯平地板让中间乘客也能舒适落脚。

    1. 细节处的“宠爱”设计

    - 副驾“女王座驾”:支持加热、通风、按摩(三挡力度调节),按摩模式是仿真人揉捏,虽然比不上专业按摩椅,但长途旅行时能缓解疲劳。

    - 50W无线充电:带风冷散热,实测半小时能给iPhone 14充50%电量,而且手机不会发烫(很多车型的无线充电功率低还发热,这点好评)。

    - 隔音表现:前排双层隔音玻璃+车身多处吸音棉,市区行驶时胎噪和风噪控制得不错,时速超过100km/h后风噪略有增大,但比同级燃油车好不少。

    2. 空间实用性的小矛盾

    后备箱常规容积440L,放两个28寸行李箱后还能塞些零散物品,后排座椅放倒后能拓展到1335L,露营时放折叠桌椅和帐篷没问题。但因为电池布局在底盘,后备箱地台比燃油车稍高(约75cm),搬重物时需要稍微弯腰——不过换来的是纯平的后排地板,算是家庭用户可以接受的取舍。

    五、操控调校:欧洲基因与中国路况的平衡术

    开上银河L7的第一感受是“听话”。e-CMA架构带来的50:50前后配重比,让车身重心更稳,过弯时侧倾控制在合理范围,方向盘虚位很小,指向精准。悬架调校偏舒适,路面小颠簸过滤得很干净,经过减速带时后悬架没有多余弹跳,这点比很多偏运动的竞品更适合家用。

    1. 动力模式的灵活选择

    提供“纯电”“增程”“性能”三种模式:纯电模式适合市区代步,动力响应轻快;增程模式自动平衡油电,适合长途自驾;性能模式下发动机和电机全力输出,实测0-100km/h加速7.5秒(官方数据6.9秒,可能受试驾路况影响),超车时底气十足。

    2. 能量回收的“无感介入”

    默认的“标准回收”模式几乎感受不到拖拽感,接近燃油车的滑行体验;切换到“强回收”模式,松开电门能明显感觉到制动效果,适合拥堵路段节省电量。这种分级设计对新手很友好,不会像某些电动车那样“单踏板模式”让人头晕。

    六、客观对比:谁该选择银河L7 EM-i?

    优点总结

    1. 能耗与动力的平衡:3.79L亏电油耗(CLTC)虽高于东风风神L7的2.45L,但160kW电机带来的动力储备更适合对加速有要求的用户。

    2. 安全配置拉满:后排座椅钢板、神盾电池、高强度车身,同价位难找对手。

    3. 舒享细节到位:副驾腿托、座椅按摩、50W无线充电,精准戳中家庭用户痛点。

    待改进点

    1. 纯电续航中规中矩:115km(CLTC)适合日常通勤50km内的用户,长途需依赖混动模式。

    2. 车机交互学习成本:竖屏布局和多屏联动虽然酷炫,但初次使用需要适应。

    3. 品牌认知度:银河作为新系列,知名度不及比亚迪、长城,售后网点覆盖度有待提升。

    适合人群

    - 家庭用户:注重后排安全、座椅舒适性,日常通勤+周末短途自驾为主。

    - 科技爱好者:喜欢多屏交互、智能语音控制,愿意为AR-HUD等配置买单。

    - 务实主义者:看重油耗经济性,同时希望动力储备充足,拒绝“油老虎”但也不想要“弱鸡动力”。

    结语:11万级混动SUV的“均衡之道”

    吉利银河L7 EM-i的“越级”,本质上是把用户最关心的点做到了“超预期”:安全上不玩虚的,堆料扎实;智能上紧跟潮流,8155芯片和四屏联动没有沦为噱头;舒享体验直击家庭痛点,副驾腿托和座椅按摩这种“越级配置”诚意满满。虽然在纯电续航和品牌声量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如果你想要一台“面面俱到”的家用混动SUV,预算卡在12万左右,它确实是绕不开的选择——毕竟,能在安全、智能、舒适上同时交出高分答卷的车型,这个价位里并不多见。

    试驾结束时,销售小哥说:“很多用户对比完配置表,最后都被座椅和安全打动了。”这话挺实在。在混动市场越来越卷的当下,银河L7没有盲目堆续航或玩价格噱头,而是选择在家庭用户最在意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上深挖——这种“接地气”的越级,或许才是家用车该有的样子。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