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发布于:汉EV车友圈
花2.5亿来“虐车”,比亚迪汉究竟有多“扛造”?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orZSfkPZcVtAqFwzYVBX-w 前不久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在智能化汽车时代,消费者是否对于品质不再看重?” 这里的“品质”指耐用、性能、做工、安全等,在传统意义上,这些均是衡量一款汽车产品力的硬性指标。 但在当下舆论场中,风向似乎已经改变。在一众造车新势力的渲染下,智能和科技正在成为“品质”的新代名词。至少在这个问题以下的许多答案中,“智能化程度将是判断一辆汽车品质高低的新标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比亚迪以成绩和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Image 比亚迪汉是一款现象级产品。去年11月至今年1月,该车连续3个月销售破万,是迄今为止,唯一实现这一成就的中国品牌C级轿车。考虑到比亚迪集团宏伟的绿色愿景,外界将这一成就定义为比亚迪为实现愿景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对于比亚迪汉的热销原因,虽然站在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比亚迪认为,由于该车达到了品牌造车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品质,才收获了消费者的青睐。在深圳比亚迪总部,网上车市同比亚迪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聊了聊,他将汉的高品质浓缩为“安全、豪华、性能”。 在智能化、新能源化浪潮对传统汽车业施加强大压力的今天,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比亚迪却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打造出一款具备所有传统优秀素质的新能源汽车。 这即是比亚迪汉取得成功的底层逻辑。 ImageImage 与此前到访过的许多车企总部相比,比亚迪总部显得很魔幻。 一条环绕总部,架设在半空,且设有多个站点的“云巴”轨道吸引着每一位到访者的目光,也昭示出了“比亚迪”三个字所代表的多元身份。 很难用单一维度准确定义如今的比亚迪。在比亚迪总部,我见到了比亚迪生产/代工的形形色色的产品:华为、小米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平板电脑、无人机、口罩、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芯片……当然,还有新能源汽车、电动大巴、云巴,以及名噪一时的“刀片电池”。 这些产品将比亚迪强悍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展现出来,符合外界对这家企业的既有印象:“视技术研发为根本。” 与技术和产品相对应的则是比亚迪蕴含的浓厚民族情怀。 Image 此行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比亚迪将社会、国家责任上升至企业战略高度。这体现在当社会需要时,比亚迪便可在三天之内将口罩生产线安排就绪;也体现在比亚迪汉的白车身高强度钢供应商均是凌云、宝钢等国内集团;更体现在比亚迪在电池、芯片等领域实现的一项项技术突破,填补了中国多项技术空白。 当然,就连比亚迪总部洗手间的洁具也均是中国品牌“恒洁”提供的。 比亚迪希望用技术驱动公司成长,带动各行各业的中国品牌共同向上。 “这是中国制造业代表企业的责任,更是中国人的骨气。” 在此前上线的《酌见》中,***对到访的俞敏洪这样讲到。 Image 这样的责任感让比亚迪对汉的品质感无比重视,因为中国消费者需要一辆“安全、耐用”的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做过一个调查。 虽然许多消费者在被问及对新能源汽车的首要需求时,往往会以性能、驾驶感、科技感作答,但真正下单时都会问销售人员一个问题:“这辆车安全码?电池会起火吗?” 正是捕捉到了这一潜在核心诉求,比亚迪将“安全”作为汉的产品力基石。根据“LACU策略”(L:Leading 行业领导地位;A:Among 行业领先地位;C:Competitive 行业内具备竞争力 ;U:Uncompetitive 行业内不具备竞争力),比亚迪在立项之初便将汉的安全等级定义为“L”级别。 Image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比亚迪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设计,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整车、系统、子系统及零部件在发生碰撞时的被动安全性,并根据实验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不断优化。 比亚迪汉的白车身热成型钢材使用量达97kg、用料达43处,位居中国品牌产品第一,是第二名的近2倍。这让该车取得了优异的碰撞测试成绩。 比亚迪斥巨资建设了国内最先进和齐全的碰撞实验室,在进行正面、侧面、追尾等常见的碰撞测试之外,还构建了自己的碰撞测试体系。如模拟最高时速120km/h的正面撞击,和超高难度的小偏置碰撞等。已超越了C-NCAP和中保研测试标准。 比亚迪还耗资数千万元购入了不同年龄、性别的测试假人,可高度还原车内不同座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坐姿乘客在发生碰撞情况下的真实状况。这为比亚迪汉安全性的开发积累了丰富数据。 Image 当然,在此行中,比亚迪再次进行了刀片电池对比三元锂电池的“针刺试验”。当钢针刺破仅为一块砖头大小的三元锂电池后,电池瞬间起火爆炸,波及面积达数立方米,让在场所有人意识到电池爆炸起火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相较之下,刀片电池针刺后未冒烟起火。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可见一斑。 比亚迪汉的另一项核心指标则是“可靠性”。 比亚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