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三轮机动车以来,汽车已经陪伴我们度过了134年的时光。这一百多年的时光中,有昙花一现的品牌,也有历久弥新的品牌。说起有百年历史的车企,很多人会想起德系品牌奔驰、法系品牌标致与美系品牌福特,很少有人会发现,原来不声不响的通用汽车,已经112岁了。

1886年,威廉·C·杜兰特与约西亚·达拉斯·多特合伙创立了杜兰特-多特马车公司,并迅速成为了全美最大的马车制造商。1904年,杜兰特入主陷入经营危机的别克汽车,并对公司进行整改。1908年,杜兰特成立了通用汽车公司,当年别克的销量就超越了福特、凯迪拉克、奥斯莫比等品牌,畅销一时。随后,通用汽车收购了约25家公司,其中包括凯迪拉克等日后知名品牌。

此时的通用,只是控股这些公司,并不涉及汽车制造,仅仅扮演着中央机构的作用。由于扩展过快,通用陷入财务危机。银行的注资,让杜兰特失去了通用汽车的主导权。
不过,银行家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杜兰特的反击就悄然开始。

1911年,杜兰特与路易斯·雪佛兰创立雪佛兰品牌,主要生产轻型轿车。1915年,雪佛兰就成长为一家全国性的汽车品牌,然后杜兰特开始与通用汽车交叉持股,通过增发雪佛兰股份,1916年杜兰特重新取得了通用汽车的主导权。随后,通用汽车将各个子品牌改组成品牌事业部,通用汽车由控股运营模式变为完全运营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福特通过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模式,让福特T型车继续活跃在市场中,成为了汽车行业的领头羊。新任通用汽车CEO艾尔弗雷德·斯隆认为,公司应该通过在不同细分市场投入车型构成产品线,车型之间要有足够的价格差,维持规模化生产。但也不能留下过大的价格空白,以免竞争对手的侵入。

于是通用汽车瞄准了福特T型车外观单一与性能落后的缺点,推出了封闭式车身与性能更好的动力单元,并且还实行了年度车型制度,在每年的8月推出下一年的新款车型。通用也将旗下汽车品牌缩减成五个品牌与六种车型,分别是:雪佛兰、奥克兰、别克4系、别克6系、奥比莫比与凯迪拉克。
再加上通用汽车颇具超前意识的建立经销商统计系统、汽车金融服务等手段,通用汽车超越福特成为美国第一大汽车品牌。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汽车市场迅速复苏。欧洲处于重建需要,推出的紧凑型车型并不适用于美国市场,美国市场更倾向于空间大、动力强的车型。通用汽车趁机推出多款车型占领细分市场。再加上液压自动变速箱、顶置气门技术、空气悬挂、封闭式车灯与空调系统等新设备应用在新车型上,美国流行起大排量肌肉车的风潮,并成为美国汽车文化的基石通用汽车完成了战后的复苏。

这个时候的美国人民,一定是最幸福的。福特野马、雪佛兰科迈罗与道奇挑战者之间的爱恨情仇成为了所有肌肉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大排量自吸肌肉跑车与全尺寸皮卡,至今仍是美国最畅销的车型。

1962年,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购买力下降,消费者的购车倾向重新回到成本偏低的紧凑型车型。此时德系与日系品牌这个时候开始进入美国,对美国汽车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通用汽车自然受到波及。

然而,在1973年与1978年先后爆发两次石油危机,把大排量车型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用车成本不断增长,环保政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通用汽车被迫开始研发低成本低油耗的经济车型。这正好撞到了德系与日系品牌的枪口之上,通用汽车再次迎来了衰败。

通用汽车自然不肯坐以待毙,再一次开始了改革。通用汽车一方面加大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将产品进行平台化整合。在1971年至1989年之间,通用汽车收购了五十铃34.2%的股份、在西班牙建立欧洲工厂、与韩国大宇合资成立韩国通用、在委内瑞拉成立合资公司并且还将布局扩大到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通用汽车凭借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重新回到第一梯队。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底特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通用汽车面临破产危机。巨额债务压得通用汽车喘不过气,每年仅利息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祸不单行的是,美国工人联合会的步步紧逼不仅加大了通用汽车的劳资支出,还让通用汽车陷入了养老金福利黑洞。通用汽车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德系品牌与日系品牌,导致最后不得不出售资产来维持核心业务的存续。

通用汽车再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上。2014年玛丽·博拉在竞选通用汽车CEO时提出了全球战略收缩的规划,并且在2015年玛丽·博拉当选之后开始执行。自2015年至今,通用汽车先后退出了俄罗斯、欧洲、非洲、越南、印尼、澳大利亚、新西兰与泰国市场,并且还关闭了北美、韩国等数座工厂。

至此,通用汽车全面收缩,那个畅销全球的汽车帝国不复存在。在这过去的112年中,通用汽车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车型,有《霹雳游侠》的“男主角”庞蒂亚克火鸟,有军车血统的悍马H1,有经典肌肉车雪佛兰蒙特卡洛,有搭载闭缸技术的凯迪拉克福利特伍德,有翻盖大灯的克尔维特C2,有暴裂无声的黑斑羚,更有至今畅销美国的雪佛兰索罗德。
如今,通用汽车已经开始向高新科技公司转型。曾经百年的荣光,能否继续延续,就要由时间来检验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