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关注,您的喜欢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F1始于哪一年?”我想大部分车迷都会回答1950年。但最近看到一种说法,F1始于1946年,于是我产生了了解这段历史的想法。
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将维基百科的几十个主条目的信息搜集并综合起来的结果,可能有些偏差,还请广大车友不吝指教!
· 你知道吗?
F1并非始于1950年,而是1946年。
· 你知道吗?
所谓“F1车队冠军”,其实是“制造商冠军”。
· 你知道吗?
“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直到1981年才成为赛事的名称。
· 你知道吗?
上海的第一场F1其实并非2004年10月的中国大奖赛,它甚至不是一场汽车比赛。
20世纪20、30年代,欧洲出现了很多叫“大奖赛”(GP)的汽车竞赛,它们可以看做是F1的前身。当时就有不少组织制定了规则,准备办世界锦标赛,但因为战争的影响搁浅了。
到了1946年,AIACR(国际公认汽车俱乐部协会)旗下的自治组织CSI(国际运动委员会)确立了一套统一规则,称为“Formula 1”。这里“Formula”是“准则”的意思,不是数理化意义上的“方程式”。当年9月1日的都灵大奖赛是采用F1规则的首场比赛,这也是F1史上的首场比赛,但形成世界锦标赛是1950年的事了。
也许你对AIACR和CSI这两个组织比较陌生。前者于1947年改名(一说改组)为FIA(国际汽车联合会),后者于1978年改名为FISA(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后又于1993年解散,F1改由FIA直接管理——这两个缩写在车迷中可谓如雷贯耳。

1950年,“世界车手锦标赛”开始举办了,当年5月13日的英国大奖赛是其第一个分站——很多人误认为这是F1的开始,我也是如此。朱赛皮·法里纳成为那场比赛的冠军,后来也成为当年锦标赛的冠军——现在的人们把他称为第一位F1世界冠军车手。所以说,始于1950年的是F1锦标赛,F1始于1946年。
在那个年代,“世界车手锦标赛”并不是每一场分站都实行F1规则。著名的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英里大赛,在1950——1960年也是“世界车手锦标赛”的一个分站,但它实行自己的规则,不实行F1,而这一站的参赛车手与其他分站的参赛车手也少有交集。再如1958年的德国大奖赛,还出现了F1、F2赛车同场比赛的情况。
同样地,也不是每场实行F1规则的比赛都属于世界锦标赛,这样的比赛称作“非锦标赛比赛”。历史上,南非和英国也办过地方性F1锦标赛。但从1984年起,这个状况改变了:每一场F1规则的比赛都属于世界锦标赛,而每一场世界锦标赛的比赛都实行F1规则。

朱赛皮·法里纳是第一位F1世界冠军车手,那么当年的世界冠军车队是哪一家呢?没有,1950年并没有这一头衔,事实上F1也从未有过“世界冠军车队”这一概念。
所谓 “世界冠军车队”,正确的名称是“世界冠军制造商”,它始于1958年新设的锦标 “国际F1制造商杯”——这并不是另外进行的某一种比赛,而是根据“世界车手锦标赛”每一站各车手的排名情况,向他们背后的制造商授予积分。在那个年代,客户车队普遍存在——所谓“客户车队”就是购买别人制造的车辆参赛的车队,而这项锦标的积分也不是授予车队,而是授予提供赛车的制造商。有些制造商既卖车给客户车队,也自己造车组队参赛,两头都可以拿积分。
直到1981年,F1规定车子的底盘必须由参赛团队拥有知识产权,此时“车队”和“制造商”同义了。但用其他厂商制造的底盘参赛的情况仍有出现,因为这些车队对底盘有知识产权。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问,既然是F1锦标赛,怎么会有非F1规则的分站?请仔细看,1950年开始的锦标赛名称叫什么?“世界车手锦标赛”,压根就没有“一级方程式”这几个字。
直到1981年,“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才成为比赛的名称,其下设两个锦标“世界一级方程式车手锦标赛”和“世界一级方程式制造商锦标赛”,分别替代1950年和1958年设立的两个锦标。那几年是F1历史的转折时期,在伯尼·埃克莱斯通等人的努力下,F1向正规化、商业化发展。

需要您的点赞~
您的喜欢和关注,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