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3亿人的零关税市场!中国汽车出海的最好契机来了

    新锐汽车观察头像新锐汽车观察头像
    新锐汽车观察2020-11-16

    01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开始真正进入汽车化社会。

    在后来的十年里,几乎所有的全球车企都进入了中国市场。主流品牌采取与中方合资,进行本土化生产的方式;非主流品牌采用进口方式。

    汽车消费全面开启,私家车时代来临,中国很快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国家。增长最快的年份,年销量同比增长15%以上;年销量最高的时候,超过了2800万辆。

    这一波,完成了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变革。中国将市场开放,市场也极致地反哺了中国经济。

    2020年11月15日,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是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

    据财政部官网指出,RCEP协定货物贸易自由化成果丰硕。

    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自贸区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阶段性建设成果。

    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协定有利于推动实现区域内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

    中国加入的RCEP,有两个特点:1. 市场巨大;2. 零关税。

    对汽车产业而言意味着什么?中国汽车进入存量市场后,销量增速放缓。RCEP将来可能的零关税巨大市场,相当于补充了一个增量市场。

    实质上,加入WTO,中国是开放自己的汽车市场;而加入RCEP,是获得其他的汽车市场。加入WTO,给了全球车企机会,也给中国经济提供契机;加入RCEP是给了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市场机会,也给了成员国,特别是东盟经济发展机会。

    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力。除了在国内竞争,未来可能的零关税走入东盟,将获得20年前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一样的红利,甚至机遇更大。

    加入RCEP,中国汽车企业可能是获益最大的行业之一,特别是在东盟市场,以及目前没有加入,但迟早会加入RCEP的印度市场。

    上一轮,是中国开放汽车市场,欧美日车企走进来;这一轮,是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获得新市场。(点关注,不失联

    02

    协定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个对话伙伴国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目前,印度因“有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暂时没有加入协定。所以,在RCEP协议中,中国汽车主要的目标市场,应该是东盟10国。

    2018年,东盟汽车总销量为356.2万辆,同比增长7%。目前东盟的汽车市场,和中国加入WTO之后不久的市场很类似,处于经济、汽车社会全面启动初期。

    前几年,已经有中国车企在东盟布局。2017年7月,坐落于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尼总投资8亿美元的子公司正式投产。该厂具备年产12万辆整车的能力,主要生产五菱品牌旗下的MPV(多用途汽车)车型。

    2018年,中国车企吉利与马来西亚宝腾进行战略合作,计划5年内建立马来西亚工厂并出口到中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

    同时,上汽、东风、华晨等中国车企也先后进入泰国投资设厂。2018年,中国对泰国整车出口共1771辆,同比增长25.96%。

    一旦中国和东盟的零关税协议全面实施,汽车的零部件和整车出口,将畅通无阻。整个东盟,以及RCEP在内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将享受接近本国车企的同等待遇。

    东盟10国人口有6.54亿,相当于半个中国市场。如果以中国的发展历程来衡量,乐观估计,未来十到二十年,东盟可能形成年销售900-1100万辆的汽车市场。

    在RCEP协议下,这个市场里,核心竞争对手将是日系、中系和韩系,欧美对手将已经被干掉。

    理论上,欧美系车企可以通过中国的合资工厂,出口东盟,享受零关税待遇。但东盟目前日系占据了主流市场,而且东盟是一个性价比市场,欧美系很难用性价比在日系口里夺食。

    因为东盟单个国家市场普遍不大,在当地建厂的投资有局限,零关税意味着可以直接从中国出口,竞争力会大幅度上升。

    很多东盟国家,甚至没有本土汽车品牌。中国品牌汽车,可能通过配置、性价比等,填补这一块空白,比如菲律宾市场等。

    在马来西亚,中国车企已经充当了这个角色。吉利收购宝腾后,势头很猛。今年10月,宝腾汽车销量为11392辆,同比增长20%;1-10月累计销量为84999辆,同比增长6.2%,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1.3%。

    03

    印度暂时没能加入RCEP,是一个遗憾。

    2019年,印度人口达到了13.24亿。印度当年汽车的销量只有181万辆,和中国加入WTO前的规模相近。

    印度的缺席,很多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加入RCEP影响印度的制造业。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总裁Rajan Wadhera在去年的谈判中说:“如果汽车从那里来(进口),我们在这里的工厂做什么?””

    这位总裁可能没有研究过,中国加入WTO后,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已经给了印度一条很明确的路子。

    加入WTO之前,中国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全球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的冲击。但后来二十年的发展证明,这是一个共生共荣产业,中国汽车工业不但没有被击垮,而且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的汽车产业某种意义上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获得的发展机遇,远高于冲击带来的负面效果。而且,从全局看,汽车产业拉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又刺激了汽车消费。

    引入汽车不只是一个产业和民族工业的问题,而是拉动整个经济和消费,甚至是国民经济的问题。汽车的发展,其实也是经济、消费的“引擎”。

    印度的担心和暂时不加入RCEP,其实是认知的问题,根源是思想不够开放。所以,当未来16国近邻享受到开放红利时,印度的思想将会发生转变。

    印度的近邻中国,有现成的开放样本,走得很成功,印度不会傻到连作业都不会抄。所以,我们认为印度加入是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品牌车企要成为国际性的车企,非中国市场销量占比要达到60%。目前中国车企对海外市场的布局重点并不明确,有些车企全面撒网,有些车企错误地进入了红海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RCEP,趋势会比较清晰地呈现:中国车企第一机会恐怕在东盟,兼顾南美、中东;未来全球竞争的决定性机会,可能在印度。

    大众提前布局中国市场一样,前期的品牌培育,让其坐收了三十年红利。如果有车企适时提前布局“未来可能形成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印度,就可能站上全球汽车的高峰。

    唯一需要警惕的风险是,印度的开放速度和中印关系。但如此巨大的市场,为何不值得冒一冒风险呢?车企一个长远的区域市场战略,不应该只看五年,而是看十五到二十年。

    真有那么“甜”的市场?还是那么句话,悲观者总是对的,乐观者赢得未来。

    .万次阅读
    1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