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新能源汽车“罗生门”事件,以及我国2022年1月1日开始相关标准的发布,被视为汽车“黑匣子”的EDR和DSSAD也开始引人关注,本文将简单介绍传统的行车记录仪,以及EDR和DSSAD的原理和作用。
行车记录仪
很多网络解释上,将行车记录仪称为相当于汽车“黑匣子”,严格意义上,行车记录仪不能称之为汽车“黑匣子”。
行车记录仪功能比较单一,但在国内接受度比较高,一般用户认为用于防止碰瓷和事故责任认定,但其实在交通事故中其实只能提供责任认定参考,不能用做直接证据。
行车记录仪由车主自己购买加装,一般放置在车内后视镜下方或背部,从驾驶员视角记录汽车行驶车外的视频、汽车GPS定位信息,存储在TF卡中,不能记录车辆本身的行驶数据。
2021年4月9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实施GB 7258-2017第2号修改单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乘用车应配备符合GB 39732规定的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若配备了符合GB/T 38892规定的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应视为满足要求”。
该政策自2022年1月1日起对新生产的车辆实施,被视为厘清事故责任的重磅法规。

行车记录仪主要由主控芯片、图像传感器、镜头三部件组成,,每几分钟循环一次进行录像。一般入门级别为三百元左右,可以连接行车记录仪的WIFI随时通过手机查看。
不带屏幕的行车记录仪相对比较隐蔽,带屏幕的行车记录仪可以实时观看方便调整。因为隐私原因,一般行车记录仪为单镜头,或者前后双镜头,只录制车外前后信息,有些双镜头行车记录仪也可以记录车内信息但主要用于出租车。
此次今年开始施行的,乘用车上车标配EDR的替代方法——符合GB/T 38892规定的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DVR),视频流需要叠加车辆的VIN(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车辆识别代号),但现有的行车记录仪几乎没有。
EDR和DSSAD
EDR(Event Data Recorder,事件数据记录系统),与行车记录仪不同,EDR被视为汽车真正的“黑匣子”,它保存触发一定碰撞阈值时车辆碰撞相关的数据,可以为交通事故分析取证提供原始数据,一般新车自带,无需用户单独安装。
EDR通常布置在中控台内或者驾驶员座椅下方,一般集成在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模块中,气囊爆炸展开时EDR激活。

EDR主要由传感器模块、主控芯片(MCU)、存储模块、电源模块组成,其中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车辆碰撞的阈值,当碰撞触发阈值时CAN通信模块开始接收目标数据,存储模块数据一经写入不可擦除更改,EDR配有备用电源保证发生碰撞事件时正常工作。
相比行车记录仪只记录到车外视频和车辆GPS信息,EDR可记录车辆在碰撞前、碰撞时、碰撞后三个不同阶段中汽车的关键运行数据,包括汽车速度、ABS状态、方向盘转向角度、气囊状态、电机制动状态、驾驶人动作(踩踏板、拉手刹等)等数据。
EDR数据的读取需要购买专门套件,使用专门数据线连接电脑读取。以特斯拉为例,目前特斯拉在美国和加拿大上线EDR检索硬件套件,售价1200美元,但仅在北美地区开放,国内特斯拉用户暂时无法使用。
DSSAD(Data storage system for automoted driving,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可以视为自动驾驶的“黑匣子”,用于记录L3级及以上车辆自动驾驶时,在达到触发条件前中后时车辆、驾驶自动化系统、行车环境及驾驶人员数据信息,可以确定在不同的时间点,控制车辆的是驾驶员还是自动驾驶系统,以厘清责任风险,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