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车圈几乎同时出了两台爆款“神车”——理想L7和秦PLUS DM-i冠军版,一个是新势力普遍采用的增程式动力,一个是传统车企招牌式的DHT混动动力。

而最近几年,网上一直有“增程式落后技术”这样的言论,甚至引得理想汽车创始人、CEO李想亲自发文。那么增程式真的是落后的技术吗?其实它相对于比亚迪DM-i和其他传统车企的DHT混动有三大优势。
增程式天生适合后驱,并且不影响成本和空间
2019年,凯迪拉克出了一个非常魔性的广告,反复在强调一个观点:没有后驱,不算豪华。

的确,目前市面上售价20万以内的大部分是前驱车,后驱车往往是豪华车的标配,比如奔驰、宝马、奥迪、凯迪拉克和捷豹等,奥迪虽然不是后驱但主打的也是quattro四驱。
其实后驱其实和前驱各有优劣,后驱最大的优势在于驾驶方面:首先后轮驱动可以让前轮专注于转向工作,转向时车辆的反应更加敏捷;其次后驱不像前驱车发动机和驱动系统都非常靠前,很容易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而后驱车比较容易做到类似50比50的配重比;最后车辆在起步时重心会后移,后驱车的抓地力会明显更好,对于大马力车来说会更为明显。

相比后驱车,前驱车的优势则在于成本和空间,前驱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一般都是横置的,成本较低且占用车辆X轴空间明显比后驱车少,另外前驱车也不需要连接前后的传动轴,因此一般不会像后驱车那样中间有明显的凸起。
以上都是针对于传统的燃油车而言,而如果采用增程式的动力则能够在采用后驱的同时拥有前驱车的优点,对于增程式的后驱车来说,不需要贯穿前后的传动轴(能量来自于电池,与发动机无关),同时目前成熟的电机尺寸已经比较小巧,车辆前舱只需要一个发动机和一个发电机,同时发动机的排量不用太大(1.2-1.5L)即可,体积硕大价格昂贵的纵置变速箱也不需要了,因此对于增程式的车来说,前驱和后驱在成本和空间上的区别不大。
因此目前市面上的增程式电动车基本都是后驱或者四驱,比如不久前上市的零跑C11增程版,采用的就是后驱的形式。即便是四驱车型也会更偏向于后驱,其后电机的功率一般也比前电机大,比如理想L7后电机的最大功率为200kW,前电机最大功率为130kW。
而比亚迪DM-i和其他车企的DHT混动,因为发动机需要参与驱动车轮,因此基本都采用前驱形式(除非发动机放后面,一般只有超跑才会这么布局)。如果再加一个后置电机,那就是最新的比亚迪DM-p四驱了,不过销量占比非常少,而且并没有那种以后驱为主的感觉。

总体来说,增程式因为发动机和驱动车轮完全解耦,因此布置非常灵活,前驱、后驱、四驱都非常合适,一般都会采用后驱或四驱,因此如果你想要一台价格不贵同时空间比较大的后驱混动车,增程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另外一些超出常规的驱动形式,比如即将上市的比亚迪仰望U8,采用四电机分布式布局,也将采用增程的形式(也有纯电版)。
增程式可以和纯电同平台研发
从车辆规划开发的角度来看,比亚迪DM-i和其他车企的DHT可以看作是“油改电”,而增程式可以看作是“电改油”。
无论是比亚迪的DM-i、长城的柠檬DHT、吉利的雷神3DHT还是奇瑞的鲲鹏3DHT混动,我们会发现其混动都是基于燃油车而来的,车身外观内饰基本一致,有的还和油车一起卖,可以看到这些DHT本质上对燃油车的电气化升级。
而增程式更像是由纯电动车发展而来,目的为了解决电动车的里程焦虑,一般都是先有纯电动车或者纯电动和增程一起上,前者的代表是零跑C11,后者的代表是岚图FREE。
这意味着增程式可以采用其纯电版的平台,共享同一套白车身和EE电子电气架构等,要知道开发一个汽车平台动辄几十几百亿,而且要花费数年时间,共用就意味着能节省大量的钱和时间。
不久前小鹏也传出要推出增程式的车型,虽然最后被否定了,但也侧面印证了从一台纯电动车衍生出一台增程式电动车其实并不难。
增程式结构简单,研发难度低,周期短
增程式的第三大优势就是在于结构简单,研发周期和难度都明显低了不少。
这里以DHT中最简单的比亚迪DM-i作为对比,其相比于增程式只多了一个发动机直驱档位,但是研发难度却高了一大截:比如发动机在什么速度区域下介入省油?如何保证切入和退出时没有顿挫感?不同加速度下采用并联还是串联(比如地板油情况下其实是串联,相当于增程模式,只有电机驱动,而中间并联的过程会更为复杂)?

此外长城DHT比比亚迪还多了一个档位,吉利采用了最为复杂的双行星排功率分流的3DHT方案,这些对于传统大厂来说都是数年磨一剑。
而增程式的门槛则明显低了不少,这点对于新势力来说尤为关键,新势力没有那么多资金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打磨好一套DM-i或DHT,这个时候增程式就是真香了,而且结构更简单,出现故障的隐患也更少。
为什么有人说增程式是落后技术?有限定条件
虽然上面说了增程式的三大优势,但比亚迪DM-i和其他车企的DHT也有自己的杀手锏——省油。我们都知道电动车最怕跑高速,而高速上又是传统燃油车比较省油的工况,因此发动机能够直驱的DM-i和DHT们此时更为省油。
比如宋PLUS DM(图片|配置|询价)-i(两驱版)的NEDC亏电油耗为4.4L/100km,零跑C11增程版的WLTC亏电油耗为6.8L/100km,即便考虑NEDC和WLTC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车重量上的差别,宋PLUS DM-i也是明显比零跑C11增程版省油的。
但此时不能说零跑C11的增程式是落后技术,首先人家是纯电新平台衍生而来的,另外C11增程版是后驱,和宋PLUS DM-i互有优势。

而如果一款传统燃油车而来的“油改电”车型,比如日产轩逸e-Power,采用增程式的动力,在使用1.2L三缸并且车身更轻还是前驱的情况下,其油耗比比亚迪秦PLUS DM-i更高(前者NEDC亏电油耗为3.9L/100km,比亚迪DM-i则为3.8L/100km),这个时候便可以说增程式是落后技术了。
写在最后
增程式和比亚迪和其他车企的DHT相比,基本上只有油耗一个劣势,但有着布置灵活、和纯电同平台开发、结构简单易研发等优势。综合来看对于15万乃至20万以内的车型来说,DM-i和DHT更占优势,这部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省油经济,而对于预算更高的消费者来说,后驱或四驱的增程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未来随着车企开始研发下一代纯电平台/架构,比亚迪DM-i和其他的DHT很有可能被车企所抛弃,而选择纯电+增程式的组合来进入下一个时代,到时候谁还会说增程是落后的技术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