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小问题,治理大学问,要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里,缓解停车难题,就要“摸清底数”,才能精准施策。
自2018年起,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推进苏州市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的意见》(苏府办〔2018〕232号),苏州多个县级市(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停车设施普查工作,市城管局在全面完成停车设施普查基础上,建成停车设施实体数据库,健全信息动态更新和发布机制。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开展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

目前已全面完成全域停车设施普查,掌握597万个停车泊位,全面建成停车实体数据库,机动车保有量与泊位比1:1.17。

其中,路内泊位22.9万个,路外公共泊位23.6万个,配建泊位550.6万个(各配建类型泊位:住宅类350.5万个、商业及商务办公类86.3万个、行政办公类14.9万个、医疗设施类6.1万个、公园景区类5.2万个、文体设施类4.2万个、交通枢纽类2.1万个、工业等其他类型81.3万个)。


科学划分 “三大区域”
重点区域:
小汽车拥有水平、使用水平及聚集程度较高,停车矛盾较为突出,普查工作开展统筹考虑停车供给底数和停车需求情况采集。
外围建成区:
停车矛盾相对较小,普查工作侧重于摸清停车供给底数。
乡镇农村区域:
停车泊位或停车空间的设置高度分散。按照“有车即有位”的原则,以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行政村名称、常住人口数和总体拥有车辆数等。
明确普查要求,加强工作效率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细化方案,统一填报口径,明确填报全市数据字段要求,确保精确填报普查要素。分批指派专人赴各属地板块对普查人员展开集中授课与现场答疑,进行专业化培训,有效提高了普查人员数据普查执行能力。

“网络化”+“小程序”普查
普查中除了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编制并组织实施调查方案以外,还纳入社会治理综合网格体系,将熟悉掌握路段情况的综治网格员作为本次普查的中坚力量,保障普查结果的真实可靠。同时为减少纸质材料收集、修改和上报易错漏和反复的问题,便于审核复查数据准确性,利用普查小程序助力工作开展,通过“线上填报、线下核实”的方式,“查一处报一处”,普查人员在现场就能将普查资料整理上传,构建苏州市停车设施实体数据库。


扩大普查宣传,争取群众支持
各属地板块建立社工群发布普查信息,利用新媒体公众号积极开展普查宣传,扩大普查知晓面,获得物业、小区及广大居民的配合和支持,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后续数据维护及应用
为做好停车实体数据库的更新,市城管局联合市资规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机动车停车泊位数据统计与动态更新工作的通知》文件。《通知》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能,苏州城管部门主要负责统计公共停车场的泊位信息,并做好各类停车泊位信息汇总统计工作,按普查标准完善、汇总新增泊位信息并录入数据库,保证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鲜活、准确。

后续将通过停车设施普查已掌握的停车泊位及分布信息,开展停车指数应用工作;强化停车需求现状研究监测,精准查找停车问题;科学评估现有老旧小区、热门商圈、医院、学校、景区等重点区域停车供需情况,分析研判停车供需矛盾;根据指数评价结论开展后续停车泊位规划建设等工作,引导停车供需平衡,推动停车治理长效发展。
来源:苏州城市管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