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结束,车企又开始轮番在各位的新闻APP或是公众号列表内大晒自己的业绩报告,然而笔者注意到有意思的一点,以往各个车企都是晒销量,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车企似乎统一了话术,全部采用交付量这个概念来晒业绩。

然而交付量和销量是一个意思吗?车企为什么要用交付量来取代销量?
按定义来看,交付量是指车辆制造商或经销商将车辆交付给客户后,并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交易程序和支付手续的数量。
而销量则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售出的车辆数量,简单理解就是签单数量。
我们看看下面的数据,其实对于车企,销量和交付量的数字并没有太大差别。



既然没有太大差别,为什么又一定要用交付量去代替销量呢?
要寻找到事情的本质,就要从改动的根本来思考。
首先这是一个宣传,那么这个宣传是给谁看的呢?
首先我们会想到的是自己,也就是消费者,但是我们作为消费者,似乎对这个概念本身都不太清楚两者的差别,我还专门做了个小调查,除了车企的朋友,其他行业几乎所有朋友都认为交付量就是销量。
好吧,那么改这个名字,肯定不是给消费看的。
那就有意思了,车企的人对这个概念才比较敏感,所以是给自己人看的?
当然不是,搞笑呢,给自己看企业内发个公告就好了,用得着给各位媒体老师公关费发稿吗?
那不是给自己人看的,看的人也对交付量和销量的差别比较敏感,那还能有谁?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一条新闻,然后我又想起此前的一些新闻,把这些串起来,似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各个车企纷纷改变这个概念了。
不久前,这条消息刷屏了汽车圈,这是中国新势力久违的一笔大投资,而且对方来自陌生的老熟人,Stellantis,标雪集团(PSA)收购FCA后成立的汽车集团,本来想做老大的,结果赶上电动化浪潮,老大没坐稳,反而越滑越靠后。
但也许这只是开始,因为如果我们把日历再往前翻一翻,会发现更多类似的案例,


这些新闻往往平时不太起眼,毕竟都只是双方的试探,但是如果你关联起来看,你会发现这已经是一个趋势了。
欧洲的传统车企对于电动化在此前一直是浅尝辄止,犹犹豫豫,但是以大众为代表的车企在中国被新势力狠狠的杀了一波销量后,很快就反省过来,大众集团内,保时捷先行出击,直接拿下了克罗地亚新势力Rimac,并且将旗下的布加迪品牌交给Rimac,保时捷已经在全面电动化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部。
而其他几大巨头也都很着急,尤其是大众,在经历了软件噩梦之后,短期内很难在建立起对自研软件的信心,于是接下来大家看到了大众跟国内多家厂商接触的消息,最后大众选择了跟小鹏合作,即便是合作,大众也很谨慎,先抛出ID7项目,大家先一起做一个项目,做的好了,进一步深度合作。这个吧,也不知道是小鹏傍上了大众,还是大众傍上了小鹏。
大众出手了,奔驰,宝马怎么办,法国人,英国人怎么办?接下来大家就看到了法国人的大手笔,奔驰也抛出绣球,我相信宝马,捷豹路虎也都在观望着,毕竟你不动,就真的是要等死了。
情感是需要互动的,经历了几年风控,加上经济下行的预期,市场上的钱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不要看新势力表面都很风光,他们还是很需要融资来继续战斗的,既然我都能分析出国外传统厂商纷纷的想跟国内车企合作,在智能座舱上少走一些弯路,作为行业内的人,当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了。
既然知道有人拿着钱正在观察你了,那么车企要做的当然是秀实力呀,怎么才能秀实力,继续说销量? 大家都是在汽车圈滚了这么久的,销量这玩意当然不能全信,所以各个车企,尤其以新势力为主,纷纷改变口风,祭出交付量大杀器,销量你信不过,交付量那可是实打实的,于是一家卷一家,现在的车上都不好意思谈销量了,老老实实聊交付。
当然也有某些车企,一个劲的强调大定的,尤其是某些车型还没上就大定上万的,大家就图一乐吧。
总结一下,车企用交付量来代替销量,对于车企来说有多个好处,
更真实地反映市场需求:销量只代表了车辆的销售数量,但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客户下单后可能会取消订单,或者受到生产、供应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交付的数量与销量存在差异。因此,交付量更能真实地反映市场对车企产品的需求情况,有助于车企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强调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交付量不仅代表了车辆的生产和交付能力,还反映了车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如果车企能够稳定提高交付量,就意味着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这将有助于提升车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有利于与投资者和股东沟通:对于投资者和股东来说,交付量是一个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指标。它能够帮助投资者和股东更好地了解车企的运营情况和市场地位,从而作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关注交付量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交付量并非唯一指标,虽然交付量可以反映车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但并非唯一指标。消费者在购车时,还需要关注车辆的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车企的实力。
警惕虚假宣传,部分车企可能会夸大交付量数据,进行虚假宣传。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要保持警惕,通过多渠道了解车企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市场口碑。
关注交付周期和售后服务,交付量虽然重要,但交付周期和售后服务同样关键。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应了解车企的交付周期和售后服务政策,确保自己的购车体验得到保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