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支持政策的持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新能源车险市场的问题日益凸显,车主普遍反映保费畸高、续保困难,而保险公司则因出险率高、赔付率高和数据不足而面临巨大亏损压力。同时,新能源车险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和相关支持政策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车险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保险行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加快破解新能源车险的高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三高”难题,已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新能源车主保费高、续保难等问题愈加凸显。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11月7日电,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今日在2024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上表示,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四季度预计为355万辆,同比增长39%。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含乘用车与商用车)渗透率预计将接近40%,
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在构造、技术、维修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保险费用普遍高于传统燃油车。此外,部分保险公司因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评估不足,使得新能源车主在续保时面临诸多困难,存在拒保或提高保费的情况,增加了车主的经济负担,影响消费信心。
法治网2024年1月24日 报道,江苏淮安钱女士为新能源车二次投保时,被多家保险公司认定为“高风险”拒保,无奈多花2000元打包购买座位险后才让自己的车顺利投保。北京昌平张先生2023年年底为其当年1月购买的新能源车续保时,保险报价1万多元,比第一年的报价直接涨了3000多元。
不少新能源车主反映,在为车辆续保时遭到了拒保,或者被强制要求附带购买其他险种才能上保险。此外,一些保险公司拒保存在标准不透明不统一、未充分提示投保人、变相加价等问题。中国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新能源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21%。上海广电台新闻栏目《新闻坊》2023年12月21日 报道,近期,多位车龄在四到五年或五年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向《新闻坊》反映,在车辆续保时,有的直接被拒保,有的则被要求增加价格不菲的附加险,否则免谈。
2.新能源汽车保费规模逐年攀升,但出险率高、赔付率高、数据不足、增收不增利等难题打击险企承保信心。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新能源车险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每经网2023年10月9日 报道,据东吴证券数据,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分别达到1865亿元和4541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7.9%和32.1%。但由于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上的技术复杂性和高昂的维修成本,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导致较高的赔付金额。加之新能源车主年轻化、营运车辆占比高等因素,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和赔付率均高于传统燃油车,这是保险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起步较晚,相关数据积累不足,保险公司在定价和风险评估方面
缺乏足够依据,进一步加剧了亏损压力,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中国网财经2023年12月22日 报道,数据显示,家用新能源车出险率高达30%,高于燃油车19%的出险率,新能源汽车综合赔付率比传统燃油车高15%左右。由于险企不掌握新能源车车内数据,定损往往需要以车企的判定为准,导致新能源车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新能源车险行业平均综合成本率超过了100%,行业整体处于承保亏损状态,仅有少数头部险企实现承保盈利。上观新闻2024年1月8日 报道,新能源车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系统及智能化零部件的维修成本高,车体多采用一体化铸造,维修时往往需要大面积更换部件,其用户偏年轻化、驾驶经验少、风险大等因素叠加,导致新能源车的出险率和案均赔款都要比燃油车更高。其中家用新能源车案均赔款达到7201元,高出燃油车近600元。同时,新能源车在网约车使用上更为普遍,而险企对其使用性质难以判定,无形中也增加了赔付压力。
3.新能源车险标准体系不健全,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新能源车险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相关体系和政策尚不完善。一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殊性,现有的保险条款和费率体系多为参照燃油车制定,未能充分体现其风险特征和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新能源车险方面的支持政策也相对滞后,当前相关支持政策多针对生产、销售环节,对新能源车险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措施。
这些因素不仅制约了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推进。工人日报2024年1月10日 报道,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与后市场仍处于“磨合期”,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定损与传统燃油车存在较大差别,行业标准尚不明晰,新能源车险的保费标准、定价机制也处于成熟过程中。中国银行保险报网2023年5月25日 报道,中保协在“新能源汽车保险事故动力蓄电池查勘检测评估指南”编制说明中指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部位”,动力蓄电池占整车价格比重约40%,成本较高且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普遍缺乏理赔技术规范和损失判定标准。
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新能源车险标准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专门的新能源车险标准体系,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殊性和风险特征,修改完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2021版征求意见稿)》等行业法规,在保险条款、费率设定、风险评估准则、车损险等各方面,予以进一步优化。推动出台支持政策,各地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险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新能源车险市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强化监管部门职责,金融保险等监管部门针对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保险产品开发、定价、理赔等方面制定统一规范,明确服务要求,切实保护车主权益。
建议推动保险机制创新,提升数据共享与科技创新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私家车险和营运车险的机制创新,金融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协同攻关,完善定价机制,以数字化技术推动新能源车险精准定价,借助大数据、互联网、AI算法等技术,测算分析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特征和出险情况,设计出风险和定价、理赔更匹配的专属车险产品,满足消费需求。建立完善的数据交换机制,加强保险公司与车企、维修企业等的数据共享和合作,科学研判三电系统等关键部件使用数据、故障数据、出险数据等信息,助力车企加快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压降新能源车出险频率和故障率,不断提高险企从业人员定损服务水平,提升新能源车险的定价准确性和风险评估能力。
建议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消费者教育与市场宣传。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确保愿保尽保,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要求商业保险公司不得拒保交强险,商业险愿保尽保,建议各级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监管、抽查巡查和开通举报平台等综合举措,对各保险企业《通知》落实情况加大监督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加大对新能源车险的宣传力度,逐步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认知不足等问题,提高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新能源车险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提升车主自身维权、安全驾驶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