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比亚迪以7.8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掀起“全民智驾”浪潮,吉利则通过银河L6降价与即将发布的AI战略试图稳固阵地。这场看似价格战的背后,实则是两家头部车企在智能驾驶战略上的根本性分化——比亚迪以规模与技术普惠重塑市场规则,吉利则通过高端化与生态整合寻求突破。本文将从技术路径、市场策略、行业影响三个维度,剖析这场智驾革命的深层逻辑。
一、技术路径:视觉方案VS激光雷达,成本与性能的博弈
1.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自研普惠,降维打击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核心在于天神之眼C(DiPilot 100),这是一套基于视觉方案的高阶智驾系统。其硬件配置包括前视三目摄像头(2颗广角+1颗长焦)、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通过端到端算法实现高速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代客泊车、记忆领航等功能,硬件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下。
通过砍掉激光雷达,比亚迪将高阶智驾的硬件成本压缩至行业最低,同时依托自研域控平台和国产芯片实现供应链垂直整合。例如,海鸥智驾版售价仅7.88万元,首次将高阶智驾拉入7万元级市场,甚至低于五菱云朵灵犀版(12.58万元)。
但视觉方案对复杂城区场景的适应性较弱,城市NOA功能暂未开放,需依赖后续OTA升级。

图片来源比亚迪官网
2. 吉利的“双线作战”:高端堆料与生态合作
吉利在智驾领域采取“低端国产替代+高端激光雷达”的双轨策略:
- 低端市场:银河L6等车型采用国产芯片与大疆合作方案,主打性价比。例如,宝骏云海搭载大疆灵眸智驾,实现高速NOA功能,售价下探至10万元级。
- 高端市场:极氪001、银河E8等车型配备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与英伟达Orin X芯片,支持城区NOA与“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驾,但硬件成本高达1.5万元以上。
- 生态布局:吉利通过子公司亿咖通开发车机系统,并计划融合DeepSeek大模型提升AI交互能力,试图构建从硬件到软件的闭环生态。

图片来源吉利官网
比亚迪以成本控制见长,通过规模化摊薄研发投入;吉利则更注重技术差异化,但面临成本与市场接受度的双重挑战。
二、市场策略:规模普惠VS高端溢价,谁更懂消费者?
1.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以量换质,重构用户心智
比亚迪2024年销量达427万辆,其中70%集中在20万元以下市场。其战略核心是将智驾从“选配”变为“标配”:
- 价格锚定:海鸥智驾版售价6.98万元起,秦PLUS DM-i智驾版7.98万元起,较非智驾版仅微涨数千元,甚至“加配不加价”。
- 数据闭环:依托440万辆L2+车型的行驶数据,比亚迪可快速迭代算法,形成“规模→数据→技术”的正向循环。
2. 吉利的“高端突围”:技术溢价与品牌升级
吉利2024年新能源销量88万辆,主战场在15万-30万元区间。其策略是通过智驾强化高端形象:
- 产品分层:银河E8搭载激光雷达与高通8295芯片,主打“AI数字底盘”与端到端语音交互,售价20万元以上;而降价后的银河L6(现价12万元级)则以性价比争夺下沉市场。
- 生态溢价:与华为、大疆等供应商合作,试图以“第三方案”弥补自研短板,但可能丧失技术主导权。
比亚迪瞄准“安全刚需”,将智驾定位为“基础配置”;吉利则强调“体验升级”,试图以智能化为品牌赋能。
三、行业影响:普惠派与突破派的终极对决
1. 比亚迪的“规则颠覆”:倒逼行业洗牌
- 配置标准重构:比亚迪的“全系标配”迫使竞品跟进,否则将面临“低配”标签。例如,小鹏MONA M03(15.58万元)与乐道L60(20.69万元)的智驾优势被稀释。
- 供应链冲击:自研域控与国产芯片的规模化应用,削弱了Mobileye、英伟达等外资供应商的议价权。
2. 吉利的“生态反击”:合作换时间
- 技术联盟:与华为、DeepSeek合作,加速AI大模型上车,弥补数据积累的不足。
- 高端护城河:激光雷达与城区NOA的提前布局,有望在30万元以上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
2025年或成“智驾分水岭”——比亚迪推动高速NOA普及(渗透率预计突破20%),而华为、小鹏等聚焦城区NOA与L3落地,形成“下沉”与“上攻”的并行赛道。
四、智驾的双重意义:普惠安全与高端革新
1. 普惠价值:安全平权与社会效益
比亚迪将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下放至7万元车型,支持100km/h时速刹停,未来将升级至140km/h。据统计,中国每年21%的交通事故因疲劳驾驶引发,智驾普及有望大幅降低事故率。
2. 高端意义:技术天花板与品牌国际化
吉利、华为等企业聚焦L3以上高阶智驾,试图以“车位到车位”“无图城市NOA”等功能打破外资技术垄断。例如,华为ADS 3.0已实现全域贯通,计划2025年商用。
普惠与突破并非对立——比亚迪的规模化数据为高阶技术奠基,而吉利的尖端探索为行业指明方向。
中国智驾的“双螺旋”进化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与吉利的“高端突围”,共同勾勒出中国汽车智能化的多元路径。前者以规模与成本重构市场,后者以技术与生态定义高度。这场竞赛的终局,或许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同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智驾强国”。正如王传福所言:“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而在这个赛场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