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你所不知的“第三汽车制造厂”:一段尘封的中国汽车工业史

    江城圣贤头像江城圣贤头像
    江城圣贤02-14

    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汽”和“二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还曾有过“第三汽车制造厂”的筹建计划。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雄心与曲折。


    “一汽”——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始建于1952年,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现为“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二汽”——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我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大型现代化汽车制造厂。那么,中国“三汽”是否真实存在过?


    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通过三个权威来源,还原这段尘封的历史。


    一、官方档案中的“三汽”记载

    根据官方发布的李岚清同志简历显示:

    1978年至1981年,李岚清同志担任第三汽车制造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重型汽车厂筹备处负责人。这一任职记录,是“三汽”筹建最权威的官方佐证。


    二、亲历者的历史见证

    “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之子饶达,在2009年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透露:

    “早在1965年底,毛主席在二汽兴建时就提出‘二汽建好后,还要建三汽’的构想。”

    1977年,为应对我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的现状,国家正式启动“第三汽车制造厂”筹建工作。饶斌同志调任机械部副部长兼汽车局局长后,组建了由李岚清、方劼负责的筹建团队,并抽调一汽、二汽骨干力量参与选址工作。筹备组先后考察了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确定厂址。随着80年代初国家经济政策调整,这一重大项目最终搁置。


    三、技术专家的历史回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冯超回忆:

    1978年,为发展重型汽车产业,国家决定筹建“第三汽车制造厂”。筹备组由方劼(原一汽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李岚清(时任二汽发动机厂党委书记)任副组长,郑正梠(一机部汽车局总工程师)为成员。三汽规划年产能达15万辆,筹备工作历时近三年。1979年底,冯超等技术人员在北京农机学院民主楼集中办公,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历史启示:

    “三汽”的筹建虽未最终落地,但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体现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2. 展现了中国汽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3. 为后续重型汽车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4. 其选址过程中的科学严谨态度,为后来的工业布局提供了借鉴。


    这段尘封的历史,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篇章,更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虽然“三汽”最终未能建成,但其筹备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培养的人才,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万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