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AI大模型DeepSeek在汽车圈掀起热潮,比亚迪、吉利、长安等20多家车企纷纷宣布接入合作,但新势力中的“顶流”——蔚来、小鹏、理想、华为、小米,以及特斯拉却集体“缺席”。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作为AI从业者,我从技术、战略和行业竞争三个角度为大家拆解原因。

一、技术层面:全栈自研 vs 拿来主义
DeepSeek的核心优势是低成本、轻量化。它的推理成本仅为GPT-4 Turbo的1/70,显存占用低至传统模型的5%-13%,还能针对中文语境深度优化。这对研发能力有限、急需快速上车的传统车企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例如,吉利、广汽等通过DeepSeek快速升级语音交互、座舱智能化,成本仅为自研的零头。
但蔚小理、华为等新势力不同。它们从诞生起就标榜 “全栈自研” ,强调从算法到硬件的深度绑定。例如,华为的鸿蒙座舱、小鹏的XNGP智驾系统、理想的“空间机器人”概念,背后都是自主研发的AI技术。如果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可能破坏其技术闭环,削弱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考量:要“灵魂”还是要“速成”?
车企对AI的态度,本质是“灵魂归属”之争。传统车企选择DeepSeek,是为了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避免在竞争中掉队。但新势力更看重技术主导权。例如,华为曾明确表示“不造车,但要帮车企造好车”,其目标是通过鸿蒙系统、MDC计算平台等构建生态壁垒。
此外,蔚小理等品牌已在**数据积累和场景落地**上占据先机。截至2024年,小鹏XNGP用户渗透率达85%,蔚来NOP+用户超30万,特斯拉FSD更是覆盖200万辆车。这些数据反哺的算法迭代能力,让它们无需依赖外部模型。

三、竞争逻辑:差异化才是护城河
DeepSeek虽好,但可能带来同质化风险。如果所有车企都接入同一模型,语音助手、座舱交互等功能将高度雷同,这与新势力“以智能化立身”的定位背道而驰。例如,小米SU7主打“人车家全生态”,华为问界强调“鸿蒙智行”,理想则用“空间机器人”定义未来出行场景。这些品牌需要独一无二的AI体验来巩固用户心智。
更深层的原因是,新势力瞄准的是下一代智能汽车形态。李想曾预言:“到2025年,智能汽车的竞争将集中在AI操作系统和芯片。” 华为、特斯拉等已在研发端到端大模型,试图让汽车像人类一样“思考”。这种底层技术的角逐,远非接入一个通用模型所能替代。

四、普通用户需要担心吗?
对于消费者,车企是否接入DeepSeek并不直接影响体验。关键在于:AI是否让车更懂你?比如,语音助手能否准确理解方言?智驾系统能否应对复杂路况?座舱服务能否主动预判需求?
传统车企借助DeepSeek,确实能快速提升交互体验,但新势力通过自研技术,可能在高阶智驾、跨端协同等场景走得更远。例如,特斯拉FSD V12已实现“纯视觉端到端驾驶”,华为ADS 3.0能自动生成复杂场景训练数据。

结语:AI不是万能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DeepSeek的火爆,折射出汽车行业对AI的焦虑与渴望。但技术路线没有标准答案:传统车企借力第三方模型“弯道超车”,新势力押注全栈自研“死磕未来”。这场竞赛的终局,或许正如小鹏汽车何小鹏所言:“未来的AI汽车,一定是硬件、软件、生态的全面融合。” 作为用户,我们只需期待:谁能把技术转化为真正的“出行革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