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汽车行业中,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插混汽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备受消费者关注。它融合了传统燃油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了更具适应性的出行方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插混汽车,看看它凭何分得一杯羹。

插混汽车,即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在结构上结合了内燃机、发电机、蓄电池、电动机、控制电路等 ,既可以外接充电电源进行充电,也能使用燃油作为动力来源。当电池电量充足时,车辆可以纯电模式行驶,满足日常城市通勤需求;而在电池电量耗尽或需要高速行驶、长途出行时,又能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由发动机和电动机协同工作,保障车辆的动力输出,减少续航焦虑。

在城市拥堵路况下,走走停停是常态,频繁的启停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油耗会大幅增加。而插混汽车在这种工况下,纯电模式优势尽显,电动机的即时扭矩特性,让车辆在低速行驶时响应灵敏,且没有发动机的怠速油耗,显著降低了能耗。同时,电动机运行时噪音小、振动低,极大提升了车内驾乘的舒适性。例如在早晚高峰的一线城市市区道路,插混汽车的纯电行驶能有效避开高油耗区间,静谧性也让驾驶者在拥堵中多了一份惬意。
高速路况下,当插混汽车的电池电量充足时,纯电驱动同样能带来安静、平稳的驾驶体验。不过一旦电量下降,发动机介入工作,此时部分插混车型可能会出现动力衔接不够顺畅的情况,导致驾乘体验有所下降。而且,由于插混汽车的电池和电机增加了车身重量,在高速行驶时克服风阻和自身重量所需的能量更多,若发动机技术不够先进,可能会使油耗高于同级别传统燃油车。另外,部分小功率发动机或增程器的插混车型在高速行驶时,还可能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如加速踏板踩下后,车辆速度提升缓慢,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出现“失速”问题,影响行车安全。
近年来,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购车环节,许多地区给予插混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相同的待遇,如免购置税,这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以一辆售价20万元的插混汽车为例,购置税减免可为消费者节省近2万元。在牌照政策上,插混汽车在上海、广州、深圳等限牌城市可享受上绿牌、不限行的优惠,避免了摇号、竞拍车牌的高额费用和不确定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不过,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2024年7月1日起,享受车船税优惠的节能、新能源车需达到新的技术标准,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续驶里程应满足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不低于43公里,否则需按规定缴纳车船税。这意味着,插混汽车的技术门槛正在逐步提高,车企需要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以满足政策要求,确保消费者能够持续享受到政策优惠。
插混汽车的使用成本主要包括能耗成本和充电成本。在能耗方面,日常城市通勤以纯电模式为主时,成本大幅低于燃油车。假设家庭用电每度0.5元,车辆电耗为15度/百公里,那么百公里电费仅7.5元;而同款燃油车在城市综合路况下百公里油耗若为8升,按每升汽油8元计算,百公里油费则高达64元。即便在长途行驶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后,插混汽车的油耗也通常低于传统燃油车,长期使用下来,能耗成本优势明显。
在充电成本上,如果在家中安装充电桩,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充电,成本更低;若使用公共充电桩,费用则相对较高,不同地区和时段的价格有所差异,一般在1.5 - 2.5元/度左右。另外,插混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和衰减情况也会影响使用成本,虽然目前多数车企提供较长的电池质保期,但电池随着使用年限增长,续航里程可能会逐渐缩短,未来更换电池的费用较高,这也是消费者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后期维护方面,插混汽车由于既有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器等部件,又有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维护项目相对较多,成本也高于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在保养周期上,发动机部分的保养与传统燃油车类似,一般每5000 - 10000公里进行一次小保养,更换机油、机滤等;而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保养则需要根据厂家要求,通常每2 - 3万公里检查一次。在维修成本上,电池和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维修或更换费用高昂,例如某品牌插混汽车的电池组更换价格高达数万元。此外,由于插混汽车技术相对较新,部分维修店可能缺乏专业的维修设备和技术人员,这也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和成本。
插混汽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灵活、经济的出行选择。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高速行驶的部分问题以及较高的后期维护成本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相信插混汽车在未来会不断完善,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出行体验。在购车时,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预算以及当地的政策环境,综合考虑后做出选择,以确保所选车型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