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眼C,对应L2+,即支持高速/高架NOA,且未来会推送轻城市NOA,即通勤模式。
天神之眼B,对应L2++,即支持城市NOA+高速/高架NOA
天神之眼A,对应的也是L2++,但硬件架构冗余,如双智驾芯片、3激光雷达,为L3级自动驾驶做准备。
具体来看
天神之眼C,即Dpilot 100,其中100指的是智驾芯片的算力范围为100TOPS左右。
车型方面,从海鸥开始7.88万元以上车型开始覆盖,价格区间大体为8-22万元。
芯片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智驾芯片中,Orin N(84TOPS)、Orin Y(80TOPS左右),以及地平线J6E/M、黑芝麻A1000、C1296,华为MDC510,还有高通Snapdragon Ride 8650,大体都落在这个算力范围内,也都具备开发高速/高架NOA的能力。
具体选型上,我猜测前期大概以相对更成熟的英伟达方案为主,后期会与国内芯片供应链配合更多,转向地平线、黑芝麻等国内芯片型号。

感知系统方面,天神之眼C采用的是比较主流的视觉为主+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辅助的感知系统方案,全车12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
摄像头为前视三目:2个广角+1个中长焦 800W像素,是智驾主要摄像头,用于形成立体信息和路面预瞄,4个鱼眼摄像头形成环视视角,4个周视摄像头用于关键范围补盲,1个后视摄像头用于倒车。
毫米波雷达,可直接测速,用于判断行人/车距离和速度信息,主雷达为4D毫米波雷达,相较于传统3D毫米波雷达,增加了多收/发能力,具有测高度能力;角雷达为普通3D毫米波雷达,安装在车四周。

超声波雷达测距相对精准,可以达到厘米级别,但由于测距范围有限(10米以内),且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主要用于泊车,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各3颗。
算法方面,天神之眼C大体应该是BEV+Transformer+OCC的感知方案,加上基于规则的规控方案,比亚迪称这套算法为自研方案,大体对应特斯拉FSD V11阶段,这套方案比较吃算力,通常100TOPS会跑得比较顺畅。高速/高架路况较好,路上突发状况较少,不涉及红绿灯/行人穿行,也具备高精地图基础,体验应该不错。

天神之眼B,即Dpilot 300,其中300指的是智驾芯片的算力范围为300TOPS左右。
车型方面,从汉 21.98万元以上车型开始覆盖(含腾势),价格区间大体为22-30万元。
芯片方面,目前市面上智驾芯片中,量产芯片暂时只有Orin X的254TOPS、华为MDC610符合这个算力标准,除此之外,高通Snapdragon Ride系列有相关算力规划,不排除国内地平线、黑芝麻等智驾芯片公司会开发类似算力芯片。
具体选型上,前期应该以Orin X为主,华为MDC610方案应用于方程豹,是单独的体系。
感知系统方面,天神之眼B相较于C增设一颗激光雷达,其他传感器功能大体一致。
激光雷达具有直接测距形成点云信息的功能,此外,激光雷达发射红外线激光,发射功率也较高,因此除了夜间环境外,也能提升雾天、雾霾天气的感知能力,增强主动安全能力。目前国内激光雷达大批量上车的主要为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图达通,考虑到速腾聚创总部在深圳,与比亚迪联系更紧密,天神之眼B大概率会采用速腾聚创更多。

算法方面,天神之眼B大概会采用端到端智驾方案,大体对应特斯拉FSD V12-V13的阶段。具体来看应该是与供应商共同合作开发,由于智驾算法与整车传感器、底盘等的标定高度相关,比亚迪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将会很深入。但端到端方案目前全球都处于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华为,在复杂城市路况中,都存在一定场景中的短板,需要消费者更熟悉这套系统。
端到端智驾方案很吃云端算力,比亚迪之前大概花了10个亿买卡建算力中心,未来估计还会进一步投入。考虑到腾讯也在深圳,未来可能会跟腾讯云合作算力。
天神之眼A,即Dpilot 600,其中的600指的是智驾芯片算力范围在600TOPS左右。
车型方面,主要为仰望品牌搭载。
芯片方面,目前市面上智驾芯片中,量产产品主要为双Orin X方案、华为MDC810符合这个算力标准。除此之外,英伟达Thor X的700TOPS、地平线J6P的560TOPS,以及高通规划中的700TOPS型号大体符合这个标准。
具体选型上,前期应该以双Orin X为主,由于芯片互联带宽问题,端到端算法通常在一颗芯片上部署,另一颗芯片通常用作冗余或备份——这也属于L3的标准。
感知系统方面,天神之眼C相较于B增设1-2颗激光雷达,其他传感器功能大体一致。增设的激光雷达可以用作冗余补充,也可在车左右前方补盲使用。

整体来说,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智驾系统采用的是当下相对主流、成熟的方案,但比亚迪将这些方案的价格,压低了两个档次,从20万元以上车型,降至国内销量最大的7-15万价格区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