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标杆,大众汽车的“VW”标志不仅是品牌图腾,更是一部浓缩的工业设计史。大众汽车成立于1937年,大众车标也在不断变化,从纳粹时期的齿轮图腾到数字时代的扁平美学,这个蓝白徽章见证了战火硝烟、经济腾飞与科技革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大众车标的百年演变历史。

1937-1945:诞生于战火的政治符号
1937年,希特勒提出“国民车”计划,大众汽车就此成立,工程师费迪南·保时捷设计的甲壳虫原型车与Franz Reimspiess创作的首个车标同步诞生。初代标志将“VW”字母嵌套在齿轮中央,外圈锯齿象征工业力量,整体形似纳粹十字架的变体。这个充满政治隐喻的设计仅存续两年,二战爆发后即被移除万字符号,但齿轮元素延续至1945年。

1946-1967:去政治化的品牌重塑
战后沃尔夫斯堡工厂被英军接管,大众开启民用化转型。1946年车标摒弃齿轮,采用纯圆形轮廓与加粗字母,方形外框的加入(1948-1960)强化了视觉稳定性。此时的设计褪去军事色彩,蓝色与白色的经典搭配开始成型,1967年方形边框取消后,标志更显简洁轻盈。

1978-2019:立体化时代的科技宣言
随着高尔夫等车型畅销全球,大众在1978年确立蓝底白字标准色系。

2000年后的立体化改造最具颠覆性:阴影效果、球面反光与金属装饰环的加入,让车标在广告中跃然纸上。此时“Das Auto”口号的也喊了出来,“Das Auto”是德语中“汽车”的意思,整体能够理解为“这就是汽车”,也暗含了大众对于汽车制造的信心。

2019至今:极简革命
2019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大众发布史上最扁平化车标,旨在开启大众的汽车电动化时代。去除3D渐变与金属质感,单线条设计适配电动车ID系列的数字化交互需求,新版LOGO首先出现在ID.3车型上。

尽管形态历经12次重大调整,但“VW”字母组合始终未变。设计师Wolfgang Klippel曾揭秘:字母间距严格遵循黄金分割比例,W右侧斜线与V左臂形成18°夹角,让标志兼具辨识度与和谐感。从甲壳虫到ID.4,从燃油车到纯电平台,大众用83年的设计迭代,巩固大家对他品牌的认知,那大众这个 VW的大标成为经典的品牌符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