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全面升级:工信部严控准入与安全 L4/L5自动驾驶

    丶Sai豪头像丶Sai豪头像
    丶Sai豪03-03

    2025年3月3日,北京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正通过政策升级引导行业迈向更高安全性与技术成熟度。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产品准入、OTA升级管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等多维度强化监管,并明确推动L4/L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一、准入管理趋严:车企需“持证上岗”

    工信部此次政策的核心在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要求车企从研发、生产到运营阶段均需承担明确的安全主体责任:

    1. 技术参数透明化:企业申报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时,需详细上报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软硬件供应商、功能实现范围等核心技术参数,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的还需提供验证材料。已获准入的车型须在2025年6月1日前完成技术参数补报。

    2. 沙盒监管深化:车企取得产品准入后,需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深度测试方案和风险评估报告,监管部门通过动态监测和压力测试排查潜在安全隐患。

    3. 事件强制报告:若车辆发生驾驶辅助系统失效、碰撞事故等,企业需在48小时内(造成人员伤亡的24小时内)向主管部门报告,建立事故数据追溯机制。


    二、OTA升级:从“自由生长”到分类备案

    针对频繁的软件在线升级(OTA),政策首次提出分级管理机制:

    - 普通升级:不涉及车辆技术参数变更的OTA,企业备案后可直接实施。

    - 重大升级:涉及自动驾驶功能或技术参数调整的升级,需取得变更许可并备案,且消除产品缺陷的升级需按召回流程执行。

    - 安全闭环:监管部门将建立联合备案与信息共享机制,防止企业通过OTA隐瞒缺陷或规避责任,例如特斯拉此前因“刹车失灵”争议引发的OTA信任危机将得到制度性约束。


    三、L4/L5级自动驾驶:政策与技术的双重突破

    政策明确支持高阶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并释放三大信号:

    1. 技术路线分化:国内车企加速布局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如小鹏的XNet架构、华为ADS 3.0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高精地图优化应对复杂场景;特斯拉FSD虽在北美表现优异,但其纯视觉方案在中国仍需适应非机动车密集、加塞频繁等本土化挑战。

    2. 商业化试点提速: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已获批自动驾驶试点,文远知行、百度Apollo等企业在物流园区、高铁枢纽等场景开展L4级无人接驳服务,德龙省(法国)的纯无人小巴商业运营成为欧洲范本。

    3. 产业协同升级:政策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5G与边缘计算技术助力车辆与基础设施实时交互,降低对单车智能的依赖。例如武汉已启动智能道路改造项目,计划2026年实现主干道全覆盖。


    四、行业影响: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

    此次政策升级将重塑行业格局:

    - 淘汰低质产能:缺乏技术验证能力的中小企业面临出清,头部车企通过标准化流程巩固优势。

    - 用户体验提升:政策严禁车企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要求明确功能边界。例如小鹏、理想等已调整营销话术,将“领航辅助”与“全自动驾驶”严格区分。

    - 全球化竞争加速:国内企业凭借政策红利与数据优势(如日均3000万公里学习里程)抢占技术高地,而特斯拉、Waymo等国际厂商则加速本土化适配以争夺中国市场。


    结语

    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升级,标志着中国正从“技术先行”转向“安全与创新并重”的新阶段。随着L4/L5自动驾驶从实验室走向街头,一场关于技术可靠性、法规完善度与社会接受度的深度博弈即将展开。在这场变革中,唯有兼具技术硬实力与合规意识的车企,方能成为未来出行生态的引领者。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