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针对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L2级自动驾驶)及具备OTA(软件在线升级)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推出一系列强化管理措施,旨在提升产品安全水平、规范企业技术路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OTA升级分类管理:从“随意更新”到“备案+许可”
新规明确,车企实施OTA升级需向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备案,并根据升级内容严格分类管理:
1. 非技术参数变更(如界面优化、功能微调):完成备案后即可执行。
2. 技术参数变更(如自动驾驶功能升级):需先取得产品变更许可,备案后方可实施。
3. 涉及缺陷修复的召回类升级:需按召回管理条例执行,若涉及技术参数变更,须在获得许可后恢复生产销售。
此举旨在避免车企通过OTA隐瞒车辆缺陷或规避责任,同时确保升级后的车辆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二、安全性能提升:从“事后补救”到“全流程管控”
新规要求车企在研发、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强化安全管理:
1. 测试验证升级:车企需对智能网联汽车及OTA升级活动开展充分测试,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确保控制策略合理。例如,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需在极端场景下验证避障、紧急制动等功能的可靠性。
2. 事故报告机制:车辆若因系统失效导致功能退出或发生碰撞事故,车企须48小时内向监管部门提交详细报告,包括事故原因、系统状态等,以便及时优化技术标准。
3. 沙盒监管深化:车企取得产品准入后,需提交深度测试方案,由市场监管总局指导开展高危场景测试,排查潜在安全问题。
三、营销宣传“红线”:严禁误导消费者
针对部分车企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功能的现象,新规划出明确禁区:
- 禁用误导性命名: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名称,营销中需明确标注为“辅助驾驶”。
- 功能告知义务:车企需在车辆交付时向用户书面说明系统功能边界及操作限制,避免驾驶员滥用导致事故。
四、准入与召回联动:技术参数透明化
1. 新增技术参数备案:车企申报产品准入时,需补充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详细参数(如传感器型号、功能清单等),并纳入生产一致性管理。已上市车辆须在2025年6月1日前完成补报。
2. 召回管理强化:市场监管总局将结合事故调查和沙盒测试结果,对存在系统性缺陷的车型启动召回程序,并要求车企公开缺陷原因及修复方案。
五、行业影响:推动技术规范化,加速优胜劣汰
新规的落地将重塑智能网联汽车竞争格局:
- 技术门槛提升:中小车企若无法满足全流程安全管理和测试要求,可能面临市场出清。
- 创新与安全平衡:头部企业可通过合规的OTA升级快速迭代功能,但需承担更高的合规成本。
- 消费者权益保障:事故报告和召回机制的完善,将降低因系统缺陷导致的人身财产风险。
结语
此次新规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监管从“宽松探索”转向“系统化规范”。通过强化OTA管理、全流程安全管控和透明化准入机制,既为技术创新留出空间,又为行业划定了安全底线。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向L3级迈进,这套管理体系或将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监管的“中国样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