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奔驰与宝马的自动驾驶合作步入第六年。从2019年签署协议共同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到近期在湖南成立合资科技公司聚焦AI软件开发,两大德系巨头的合作已从技术研发扩展至生态构建。这场“强强联合”不仅是传统车企应对科技巨头的战略反击,更预示着全球汽车行业竞争规则的重构。

从技术共享到生态共建
六年前,奔驰和宝马决定联手,共同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他们投入了1200名工程师,目标是在2024年推出具备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和自动泊车功能的量产车型。这一合作在当时被视为传统车企对抗特斯拉和Waymo等科技巨头的“防御性联盟”。
到了2025年,合作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湖南成立了合资公司“逸安启新能源科技”,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开发,还涵盖了充电桩研发等领域。这标志着他们的合作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研发转向了全产业链布局。同时出售合资打车应用FreeNow(估值5亿欧元),也显示了他们集中资源聚焦核心技术的决心。

数据驱动与开放生态
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在于数据共享和模块化技术架构。双方整合全球路测数据,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标准,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复杂场景的决策能力。此外,他们还推动了行业通用协议的制定,例如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模块可以适配多品牌车型,降低了技术普及的门槛。
在中国,合资公司针对复杂的交通场景开发定制算法,应对电动车混行、非机动车穿行等挑战。这种本土化适配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也为技术的全球推广奠定了基础。

重构行业竞争逻辑
合作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成本分摊和风险对冲。自动驾驶研发成本高昂,单家企业投入可达百亿美元级,而L4级技术的商业化周期长、风险大。通过合作,双方节省了约30%的研发成本,并通过共享专利抵御了科技公司的“降维打击”。
第二个好处是争夺标准制定权。奔驰与宝马联合11家车企发布的《自动驾驶 安全第一》,定义了安全验证框架,试图主导行业标准。这种“规则输出”能力,是抗衡Waymo等科技巨头的关键。
第三个好处是中国市场的卡位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试验场。湖南合资公司的成立,不仅为技术本土化提供了数据支撑,更通过充电桩、能源技术布局抢占了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入口。

联盟的隐忧
尽管合作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技术安全性仍受到质疑。尽管双方宣称系统安全性“超越人类驾驶员”,但近期测试中仍出现广告牌误识别、极端天气决策延迟等问题。用户对“德系保守风格”与“激进技术路线”的兼容性存疑。
其次,商业利益平衡也是一个难题。合作协议明确技术“非独家”,但奔驰与宝马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关系未变。例如,双方均计划在2033年后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但技术路线差异可能削弱协同效应。
最后,数据主权与隐私风险也不容忽视。联合数据中心的跨国运作面临欧盟《数据治理法案》与中国《数据安全法》的双重监管压力,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性成为潜在隐患。
一场关于“生存权”的豪赌
奔驰与宝马的自动驾驶联盟,既是传统工业巨头对科技革命的应激反应,也是行业权力转移的预演。当特斯拉以“软件定义汽车”颠覆价值链条,当Waymo以算法优势碾压传统ADAS系统,这场合作或许能为传统车企赢得转型时间窗口。然而,技术共享的“蜜月期”能否抵御市场竞争的“离心力”,仍需时间检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