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汽车零部件最新国产化率研究(深度报告)

    投研怪兽头像投研怪兽头像
    投研怪兽03-05

    一、动力系统国产化率

    发动机及核心部件

    汽油机:根据《中国制造2025》,乘用车汽油机自主产品装备率为40%(热效率≥40%),关键部件如可变气门、增压技术的市场份额为35% 。

    柴油机:重型商用车柴油机自主装备率较高,达到60%(热效率≥52%),但燃油喷射技术(如2000bar高压柴油喷射)的国产化率仅15% 。

    配套部件:滤清器、油箱、曲轴等传统部件国产化率超过80%,但高精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仍依赖博世、德尔福等外资企业。

    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

    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厂商占据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动力电池国产化率超过90%。

    电机与电控:国产化率约50%

    伺服电机:2024年国产化率已达51%,以汇川技术(市占率27.6%)、埃斯顿等为代表,通过技术创新和本土化服务实现对进口品牌的替代。

    微电机:国产化率约40%-50%。

    功率半导体:智新科技等企业生产的模块国产化率达70%,成本仅为进口产品一半。

    材料与工艺创新:采用纳米银烧结、铜键合技术,提升散热和耐压性能,800V碳化硅模块能量转化效率提高3%,成本较同类进口产品降低30%。

    二、传动系统国产化率

    变速器:手动变速器国产化率超过90%,但自动变速器(AT、DCT)仍依赖爱信、采埃孚等外资,国产化率约30%。

    国内公司:

    减速器与差速器:中低端产品国产化率较高,但高端车型配套的精密减速器(如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率仅5%。

    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已达83.3%,主要应用于轻负载场景(如协作机器人),绿的谐波等企业已实现进口替代。

    RV减速器:国产化率约45.4%,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等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逐步突破,但多集中于中低负载应用。

    滚动功能部件:导轨、丝杠等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国产化率仅5%。

    国产滚动功能部件在高端领域严重依赖日本、德国及中国台湾企业:

    国内公司:

    秦川机床:子公司汉江机床实现P2级丝杠量产,2024年新增产能28万件/年,配套五轴机床国产化率提升至15%;

    恒立液压:投资21亿元建设滚珠丝杠产线,2024年Q1投产10.4万根/年,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

    鼎智科技:微型行星滚柱丝杠负载能力达10kN,寿命测试突破500万次循环,进入机器人供应链。

    三、转向与制动系统国产化率

    转向系统

    机械转向部件:转向拉杆、转向节等国产化率超过80%,但线控转向系统(SBW)被博世、耐世特垄断,本土企业如长城汽车、拿森电子正在突破 。

    ECU控制器:转向系统核心芯片(MCU)国产化率不足15%,依赖英飞凌、恩智浦等进口 。

    国产替代进展:兆易创新、国芯科技、凌鸥创芯等企业已推出车规级MCU产品(如GD32A5、CCFC301XPT、LKS32AT085),但多应用于车身控制等低安全等级场景,尚未大规模进入转向系统等核心领域。

    制动系统

    传统制动器:刹车片国产化率超过70%,但高端陶瓷刹车片仍以布雷博等外资为主。

    线控制动(EHB/EMB):2023年博世占据68%市场份额,伯特利、拓普集团等国内厂商加速替代,预计2025年国产化率提升至30% 。

    电子驻车(EPB):国产化率超30%,伯特利等企业已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

    四、行驶与底盘系统国产化率

    悬架与减震器

    普通悬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70%,空气悬架系统之前由大陆集团、威巴克主导,最近两年逐渐国产替代,按照测算,2024年孔辉科技、保隆科技、拓普集团合计份额有望上升至77%左右。

    减震器领域,中鼎股份通过收购海外企业实现技术突破,逐步替代外资品牌。

    轮胎与轮毂

    中低端轮胎国产化率超过90%,但高性能轮胎(如缺气保用胎)仍依赖米其林、普利司通。

    铝合金轮毂出口占全球60%以上,国产化率接近100%。

    五、汽车电子与智能化系统国产化率

    车载电子

    中控系统与液晶屏:国产化率超过70%,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为头部供应商。

    激光雷达:国产化率全球领先,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占据95%以上份额。

    HUD与数字钥匙:国产化率约50%,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推动技术升级。

    芯片与控制器

    车规级MCU: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3年的10%,但高算力芯片仍依赖进口。

    智能座舱芯片:高通、英伟达占据主导,国产化率不足10%。

    域控制器:华为MDC、地平线征程系列国产化率快速提升,预计2025年达30%。

    六、车身与内外饰国产化率

    车身结构件

    高强度钢和铝合金车身国产化率超过60%,但热成型钢核心工艺仍依赖外企(热成型模具需耐高温(≥800℃)且内置冷却水循环系统,国内仅有宝钢、凌云股份等少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而德国本特勒、西班牙海斯坦普等外企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

    内外饰与座椅

    内外饰件国产化率超过90%,华域汽车、延锋集团为全球龙头。

    高端座椅系统(如电动调节、加热功能)国产化率约40%,继峰股份、天成自控加速替代。

    七、总结

    风险提示:本文仅作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