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电动车管理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民生议题。多位人大代表围绕电动车、电轻摩(电动轻便摩托车)及“老头乐”(电动四轮车)的规范化管理提出提案,呼吁打破“一刀切”政策限制,通过分类管理、简化流程、加大补贴等措施,既保障交通安全,又满足多元出行需求。这些提案因贴近民生、针对性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政策松绑:从“禁摩令”到分类管理
近年来,我国电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其中电轻摩已达4.5亿辆,成为城市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然而,全国200多个城市仍延续“禁摩令”,将电轻摩与燃油摩托车混同管理,导致车主面临上牌难、限行多、罚款重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指出,电轻摩相比燃油车更环保、噪音更低,是绿色出行的理想选择,建议放宽或取消“禁摩令”,采取分时段、分区域管理,例如在非高峰时段开放主干道、规划专用道,优化道路资源配置。
对于“老头乐”这一老年群体出行的重要工具,人大代表提出“转正”方案:允许车辆上牌并纳入机动车管理,同时分级管理,要求驾驶员持驾照(如D类驾驶证)、设置年龄限制(如80岁以上禁驾),并制定统一安全标准,保障生产与使用安全。这一提案直击老年群体出行刚需,被评价为“既人性化又具可操作性”。

二、全链条规范:安全与便利并重
放宽管理并非放任自流。人大代表们强调,需从生产、销售到使用全链条加强监管。生产端需淘汰超标车,建立核心零部件国家标准;销售端需杜绝非法改装;使用端则需推行电子车牌、AI实时预警超速或违规载人,并简化老年人考驾照流程,降低费用、强化实操培训。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汤亮提出禁止电动车骑行人行道,虽引发部分争议,但也反映出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此外,针对淘汰超标车的“以旧换新”政策成为重要配套措施。2025年国家投入3000亿元补贴,各地政府加码补贴力度:浙江最高补贴1200元(占车价40%),江苏补贴1000元(30%),其他省份多在500-600元之间。这一政策既加速淘汰不合规车辆,又刺激新国标车消费,推动行业向安全化、标准化转型。

三、民生与经济双重价值:解出行困境,盘活产业链
电动车管理政策的调整,背后关联着庞大的民生需求与经济价值。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电轻摩可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快递外卖行业的路权困境;“老头乐”则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出行工具,提升其生活质量。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8亿,适老化交通设施的完善刻不容缓。
从经济层面看,电动车产业涉及生产、销售、维修等产业链条,政策松绑将释放4.5亿电轻摩用户的潜在需求,同时带动以旧换新市场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前两个月,全国电动车置换量已超100万辆,销售额达26.6亿元,政策红利初显。

四、平衡多方利益
尽管提案广受支持,仍需平衡多方利益。例如,放宽禁摩令可能增加城市交通管理难度;“老头乐”合法化需防范安全隐患;以旧换新政策需避免“补贴依赖”。对此,人大代表建议通过精细化治理实现动态调整,如利用大数据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建立电动车事故保险制度等。
展望未来,电动车管理或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分类分级管理成为主流,不同车型适用不同标准;二是智能化监管技术广泛应用,如北斗定位、AI预警;三是政策更注重“疏堵结合”,既满足民生需求,又推动产业升级。

两会代表的提案,折射出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从“一刀切”到“精准施策”,从“管理优先”到“民生为本”。电动车管理政策的调整,既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也是回应老龄化社会、绿色出行趋势的关键举措。如何让政策真正落地、惠及民生,仍需各方持续探索与实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