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曾靠“华为光环”火速出圈的问界汽车,销量突然“跳水”。1月销量同比跌超30%,2月更是腰斩,连前十榜单都难保。曾经被余承东称为“遥遥领先”的问界,如今被小米、智界等品牌反超,甚至自家兄弟都来“抢饭碗”。这场暴跌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文通过最新数据,剖析问界销量暴跌的多重原因。
一、外部冲击:新势力“围剿”与价格战
1. 小米跨界“降维打击”
小米汽车首月销量达0.68万辆,超越问界与智界总和(0.63万辆),其依托3000家小米之家的“体验+交付+售后”模式,预售订单突破18万单,直接抢占市场。
2. 同门内耗:智界分流客户
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R7大定订单突破7万辆,1月销量1.3万辆(同比暴增1971%),以更低价格(24.98万元起)和更高配置(空气悬架)抢走问界M7用户。
3. 性价比竞争加剧
零跑汽车凭借“15万价格、30万配置”策略,销量同比激增293%;特斯拉持续降价,小鹏MONA M03月销破1.5万辆,均挤压问界中高端市场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内部短板:产品力与品牌定位失焦
1. M5销量崩盘,拖累整体表现
问界M5 2025年2月销量仅869辆,同比暴跌超90%(2024年同期为6796辆),在SUV榜单中跌至第50名,成为品牌最大拖累。
2. M7/M9难掩结构性问题
尽管问界新M7累计交付19.7万辆,2025年1月仍以2938辆登顶30万级市场,M9连续7周霸榜50万以上豪华车型榜首,但两款车型占比过高(2024年问界占鸿蒙智行总销量87%),掩盖了M5的颓势和产品线单一风险。
3. “油改电”争议与安全隐患
M7被曝基于赛力斯老平台改造,碰撞测试A柱弯折问题频发,用户直言“买车冲着华为,修车只能找赛力斯”。

三、华为模式困境:光环褪色与战略摇摆
1. 品牌认知混乱
华为严格限制问界使用“HUAWEI”标识后,消费者对“赛力斯制造”的信任度下降。2024年底,问界因品牌模糊被零跑、小鹏超越,极氪等品牌也虎视眈眈。
2. 内部“四界混战”
鸿蒙智行旗下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定位重叠,价格区间交叉(如智界R7与问界M7),消费者难以区分差异,导致内耗加剧。
3. 售后短板暴露
赛力斯售后网点覆盖率低,三四线城市维修难,服务质量与华为售前体验形成巨大落差,车主抱怨“售前像奢侈品店,售后像路边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自救尝试:新品能否力挽狂澜?
1. 押注高价新品M8/M9
2025款M9预售47.8万元起,M9改款提前上市,首小时订单破万;M8(36.8万元起)瞄准家庭市场,但高价策略面临小米SU7(21.59万元起)和BBA的夹击。
2. 智能化竞赛加速
问界新M7搭载HUAWEI ADS 3.0系统,支持“停车场外一键召唤”等创新功能,但头部车企平均每季度推出1.2次OTA升级,问界若迭代滞后恐被甩开。
3. 降价与渠道优化压力
业内人士建议对标竞品降价,最多保留1万元“华为信仰税”,同时赛力斯需扩建售后网络,否则“再好的车修不好也是白搭”。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问界的暴跌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外部遭遇小米、零跑的性价比碾压,内部受困于产品力失衡、品牌定位混乱和华为战略摇摆。若不能快速补足短板、重塑用户信任,即便余承东再喊“遥遥领先”,问界恐难逃边缘化命运。这场战役,既是华为汽车生态的试金石,也是中国新能源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