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一则关于格力推出定价999元两轮电动车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刷屏,部分自媒体甚至晒出“乡镇市场首月订单破10万台”的销售战报。然而仅隔数小时,格力电器通过官方公众号“格力文传”紧急辟谣,称从未生产销售过相关产品且无业务规划,并启动法律手段打击谣言。这场闹剧般的“反转”,恰似揭开格力造车迷局的一道裂缝:这家以空调闻名的家电巨头,究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下怎样的棋局?

谣言背后的战略真实:工程车的“明线”与乘用车的“暗线”
尽管格力否认了家用电动车计划,但董明珠在3月12日接受《四川观察》采访时明确表示:“格力汽车一直在进行中,聚焦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工程车赛道。” 从股权布局看,2024年10月成立的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已涵盖汽车零部件研发、工业机器人制造等核心领域,由格力智能装备公司与新材料企业合资控股。这印证了格力以工程机械为切入口的“明线”战略。
而市场对乘用车的期待也非空穴来风。格力早在2016年便试图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客车,虽遭股东反对未果,但董明珠以个人名义联合万达、京东等资本入局。2021年格力电器通过司法拍卖控股银隆(后更名格力钛),2024年中报显示格力钛负债已达247.86亿元,但董明珠仍表态“2024年有望扭亏”。这种“屡败屡战”的姿态,暗示着乘用车可能是格力不愿明言的“暗线”。
跨界逻辑:从家电基因到产业协同的破圈尝试
格力的造车野心,本质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必然选择。其空调业务占比从2018年的67%降至2022年的42%,而新能源板块增速超30%。从技术协同看,格力在光伏储能、永磁电机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驱动系统高度契合。例如自研的“光储直驱”技术可联动家庭储能与电动车充电,永磁电机技术已实现成本降低30%。
渠道网络则是另一张底牌。全国3.2万家门店若转型为“出行体验中心”,将形成对传统4S店模式的降维打击。正如2020年美的通过改造渠道颠覆洗碗机市场,格力也可能重构“购车+充电桩+电池租赁”的生态闭环。这种“家电式”的渠道革命,或将工程车市场的服务半径缩短至社区层级。
隐忧与博弈:水土不服的跨界难题
然而跨界造车的风险不容忽视。用户心智迁移首当其冲:消费者对“格力=空调”的认知固化为造车蒙上阴影,正如当年小米从手机跨界汽车时遭遇的质疑。供应链短板同样棘手,格力在车架、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缺乏积累,若过度依赖宁德时代等供应商,议价能力堪忧。更严峻的是财务压力,格力钛连续多年亏损(2024年上半年净亏19.05亿元),工程车市场规模却有限——2022年新能源客车销量冠军宇通仅1.15万辆,不及乘用车零头。
董明珠的执着与市场现实的碰撞已然显现。在3月25日辟谣声明中,格力刻意强调“不造家用车”的边界,或许是为规避与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等乘用车型的直接竞争。这种“抓B端、放C端”的策略,既是对自身资源的清醒认知,也暗含对投资者质疑的回应。
未来:制造业巨头的转型范式
格力造车之路折射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典型困境:既要在存量市场中守护主业优势,又要在增量领域突破创新阈值。其战略选择与海尔聚焦工业互联网、美的并购库卡发力机器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技术溢出+场景延伸”的特色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格力钛背负的247亿元负债是否会重演恒大造车的悲剧?答案或许藏在工程车市场的政策红利中。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环卫车、公交车的电动化替代率预计在2025年达70%,这给格力提供了缓冲期。若能将家电领域的精细化制造能力导入工程车生产,或许能在细分赛道建立护城河。
谣言止于战略清晰
当自媒体热炒“999元电动车”时,鲜少有人注意到格力工程车已悄然进入深圳、成都等地的环卫系统。这场谣言风波的价值,恰恰在于揭开了格力造车战略的冰山一角:不做“价格屠夫”,但求“技术重构”;不追乘用车风口,专注工程车蓝海。在新能源赛道的长跑中,格力需要的不仅是董明珠的孤勇,更是对产业规律的敬畏。毕竟,造车不是一场靠情怀打赢的战争,而是精密齿轮咬合的系统工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