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2025年3月29日夜间,一辆从湖北驶往安徽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轿车,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爆燃事故,导致车内3名司乘人员全部遇难。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模式,车速为116km/h。铜陵市应急管理局初步认定该事故为单方责任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范畴。
---

官方回应与调查进展
1. 小米公司行动
- 事故发生后,小米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赶赴现场,配合警方调查并提交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客服确认涉事车型为SU7标准版(未搭载高阶智驾硬件)。
- 4月1日晚,雷军通过微博公开致哀,承诺全力配合家属善后,并强调调查结果将通过官方渠道公布。
2. 政府介入与责任认定
- 铜陵市成立联合工作组协调事故处理,枞阳县殡仪馆接收两具遗体(第三具遗体去向未公开)。
- 应急管理局明确事故性质为道路交通事故,未涉及生产环节安全问题,可能指向驾驶员操作或系统误判。

技术争议与舆论焦点
1. NOA系统可靠性存疑
- 116km/h的时速接近国内高速限速上限(120km/h),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场景下的紧急避障能力受质疑。
- 对比2024年同类事故(如某品牌AEB失效案例),公众对车企“过度宣传智驾功能”的批评再次升温。
2. 行业影响与用户信任危机
- 小米SU7作为品牌首款量产车,事故可能冲击其“安全可靠”的市场形象,尤其影响年轻群体对新兴电动车企的信任。
- 舆论呼吁加强智能驾驶责任认定法规,要求车企公开事故数据并优化系统冗余设计。

延伸背景与历史参照
- 小米SU7市场定位:标准版车型主打性价比,智驾硬件配置低于高阶版本(如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可能影响复杂路况识别。
- 类似事故案例:2024年特斯拉Model 3因AP系统误判护栏导致侧翻,最终被判定为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责任。
- 行业监管趋势:中国工信部2024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事故数据记录标准》要求车企保存事故前30秒关键数据,此次事故或成法规落地后的典型判例。
---
后续关注方向
1. 事故数据解析(如NOA是否发出接管提示、驾驶员反应时间)。
2. 家属维权路径(可能涉及产品质量诉讼或交通事故赔偿)。
3. 小米智驾技术迭代计划(是否调整标准版功能权限)。
4. 监管部门对高速场景下智驾限速的规范调整。
5. 公众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教育(如区分L2与L4级责任边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