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工信部要求,动力电池务必达成“不起火、不爆炸”强制性安全标准

    工信部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不仅时间非常短,定在2026年7月1日起实施,而且是强制要求,没得商量!
    关于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电动汽车电池安全强制标准,以下是关键信息及影响分析:

    政策核心内容

    1. 标准名称: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2. 核心要求:动力电池务必达成“不起火、不爆炸”这一强制性安全标准。
    3. 实施时间:2026 年 7 月 1 日,仅有一年的过渡期。
    4. 适用范围:涵盖所有新能源汽车厂商,不存在任何例外空间。

    政策影响分析

    1. 行业洗牌加速

    淘汰技术薄弱企业:新规对于电池电芯、封装工艺的要求甚为严苛,技术储备匮乏的中小厂商或许会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将会向头部企业(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倾斜。

    PPT 造车时代终结:政策封堵了“纸上谈兵”的漏洞,车企需要切实地投入研发与测试。

    2. 技术挑战升级

    电池安全技术门槛:需要通过针刺、高温、过充等极端测试,涉及材料创新(例如固态电池)、BMS 系统优化、热管理技术的突破。

    供应链整合压力:车企或将加快与头部电池厂绑定合作,自研电池或成为一种趋势(例如特斯拉、蔚来)。

    3. 消费者及行业利好

    安全性提升:降低自燃事故的发生频率,增进公众对电动车的信任。

    推动技术迭代:迫使企业研发更为安全、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加速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

    油电替代加速:协同 L3 自动驾驶等硬性指标,电动车的竞争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争议与挑战

    1. 厂商达标能力

    当下仅有为数不多的头部企业(例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宣称通过类似安全测试,然而量产的一致性仍有待验证。

    部分厂商可能因成本压力而退出市场,或引发行业短期内的阵痛。

    1. 配套政策呼声

    评论中所提及的“汽车内饰阻燃材料强制标准”缺失,需要政策进一步加以补全,以形成全方位的安全体系。

    1. 华为标准争议

    评论中提到“以华为法为准”,或许指向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标准话语权之争,反映出行业对于跨界巨头参与标准制定的关注。

    未来展望

    技术竞争白热化:电池安全将成为车企的核心卖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或许会迎来突破。

    全球影响:中国率先推行最为严格的电池标准,可能迫使国际车企跟进,重塑全球电动车安全规范。

    政策延伸:预计后续将会出台电池回收、碳足迹等配套政策,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


    工信部的新规昭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从“量”至“质”的转变,短期内将引发行业震荡,但长期看有助于确立中国在全球电动车产业链的技术领导地位。企业需在安全、成本、性能间找到平衡,而消费者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次阅读
    24评论
    8赞同
    收藏
    分享
    24评论
    8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