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中国汽车巨头吉利集团以超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0亿元)正式完成对英国豪华汽车品牌捷豹的全面收购,这一消息由英国《金融时报》和汽车媒体《Auer Drive》共同披露,标志着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捷豹路虎品牌正式分拆,而吉利则在其全球化版图上再添一枚“技术砝码”。这场看似豪赌的收购背后,隐藏着吉利对电动化转型的野心,以及对捷豹百年积淀的核心技术——全铝车身与电动化研发能力的深度渴求。

自2010年收购沃尔沃以来,吉利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积累了丰富的品牌整合经验,从路特斯到宝腾,每一次出手都精准锁定技术短板与市场缺口。此次瞄准捷豹,与其说是收购一个品牌,不如说是“技术掠夺”——捷豹自1922年创立以来,以轻量化全铝车身技术、底盘调校能力和Formula E赛事中的电动技术积累闻名,其首款纯电车型I-Pace曾与特斯拉Model X正面对抗,而2026年全面转型纯电豪华市场的战略规划,更与吉利的电动化蓝图高度契合。尽管捷豹近年来因质量问题和市场策略失误导致销量滑坡,但其技术遗产仍被视为电动化时代的稀缺资源。

吉利对捷豹的收购,本质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豪赌。从风险看,捷豹近年深陷“质量泥潭”,2017年在中国召回车辆占当年销量的72.45%,2018年这一比例攀升至93.04%,而“七折豹”的品牌形象和持续亏损的财务表现更让外界质疑其价值。但吉利的底气源于其成功盘活沃尔沃的经验:通过供应链优化、成本控制和技术反哺,将沃尔沃从年亏百亿的“烫手山芋”打造成年销百万的利润引擎。若能将这一模式复制到捷豹,吉利不仅可快速吸收其全铝车身生产线和电动化专利,还能借助捷豹的全球销售网络为旗下高端电动品牌极氪、领克铺路,直接冲击欧美市场。

这场收购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改写全球汽车产业规则。传统豪华品牌如奔驰、宝马虽在燃油车时代占据高地,但在电动化转型中步伐迟缓,而吉利通过资本杠杆与技术整合,正试图打破“西方主导技术、中国依赖市场”的旧格局。例如,捷豹的轻量化技术可弥补吉利电动车续航短板,而吉利的SEA浩瀚电动平台则为捷豹提供智能化与成本控制的解决方案,两者的融合或将催生兼具性能与性价比的新物种。此外,吉利若能将捷豹的英伦设计基因与自身制造效率结合,甚至可能重塑高端电动市场的审美标准,直接挑战保时捷、宾利等超豪华品牌。

捷豹的品牌调性与吉利的大众化路线存在天然冲突,如何在保留“英伦奢华”基因的同时实现规模化量产,是摆在吉利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另一方面,特斯拉和比亚迪在电动领域的先发优势已形成市场壁垒,而宝马、奔驰等传统巨头正加速反攻,吉利若不能快速将捷豹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恐将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泥潭。更微妙的是,捷豹路虎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奇瑞捷豹路虎”未来如何与吉利协调,也可能引发复杂的利益博弈。
吉利的收购逻辑清晰可见:用资本撬动技术,以技术重塑品牌,最终在电动化浪潮中占据制高点。从沃尔沃到捷豹,吉利不断证明,中国车企不仅能通过“买买买”获取资源,更能以战略眼光重新定义游戏规则。这场豪赌的结果或许仍需时间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已从“跟随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而捷豹的百年招牌,正成为这场变革中最关键的筹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