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一汽-大众「双终身」质保政策正式推出。新政策把原本只适用于揽境、揽巡两款车的服务承诺再度升级,正式覆盖至全系燃油SUV车型。
有人说,是上汽大众终身质保,带来30%预期增幅,才激发了一汽-大众打造终身质保的欲望。于是,窥探心理驱使了舆论想在2份承诺里抽丝剥茧,找差异,试图先在南北大众之间先分个胜负,再比高低。
然而,除了在时间先后及少量易损件的范围差异。市场在意的却不是谁先谁后;谁是原车、谁是原厂,而是在意两家企业,基于相同品质造车前提下展现的相同自信。
毕竟,需求不同,区分了南北大众,但品质的相同,决定了大众永远是大众。尤其是基于品质即豪华的前提,安全是大众的底线,才有了今天南北大众在面对市场质保的刚需下,只有先后,但没有高低。
于是,围绕「大众」的造车好品质,人们读出了以安全为前提下,南北大众,没有差异,也读出以品质为目标下,一个大众,不分南北!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同一个标准,同一个目的!」
之所以南北大战2家企业先后围绕「终身质保」有序落地,只分先后,不分高低。原因是南北大众的同一个标准以及相同的目的。
同一个标准指的是品质造车的同源基因。两者在生产标准、验证流程等,遵循的实际上是同一套严苛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以此为基准,哪怕是一颗螺丝都要从材料、尺寸、性能、装配等多方面检验,从而确保产品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稳定可靠。

比如冲压工艺上,南北大众都遵循一个大众,采用6序冲压工艺,配备8100吨的大吨位冲压设备,确保车身形状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零部件成型更充分、制件刚性更强。并且,在10年前就已经是南北大众造车的常态。相比之下,今天很多自主品牌、新势力企业的冲压线通常在4000-6000吨之间。
再比如,验证环节的碰撞测试,不管是产自一汽-大众天津工厂,还是上汽大众安亭工厂,都要依据大众内部远超国际法规要求的碰撞安全标准执行。正面 100% 重叠刚性壁障碰撞、40% 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侧面碰撞测试等,此外,还有严苛的耐久和极端条件测试,在同等强度的考验面前,大众希望所有人记住的是,无论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任何产品,品质、安全都不是一句空话。
相同的目的,则是质保升级倒逼服务升级的共生逻辑。无论对于一汽-大众还是上汽大众,质保服务的升级,某种程度上也是「倒逼」企业对于供应链的完善。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冲击下,传统燃油车的用户黏性正从「购车成本」向「全生命周期成本」转移。南北大众不约而同地延长质保周期,本质目的是通过降低用户的隐性焦虑,如变速箱维修动辄数万元、电气系统故障牵扯多方责任,让用户以更低的成本体会到更好的用车体验 ,重构燃油车的价值坐标系。

事实上,整个过程中服务升级的底层需求,在两家企业的用户运营中早有端倪。此前上汽大众通过「超级APP」集成保养预约、故障预警,一汽-大众则借助「云服务系统」实现维修过程透明化,包括维保履历公示、备件渠道公示、维修旧件展示等。
在当前行业普遍降本增效的背景下,人们可以看到,南北大众敢于做承诺、下赌注的背后,是同样的来自于“质量体系”和“服务体系”两个维度的高度自信。这不仅解释了何为「一个大众」的本质,也进一步证实了围绕着体系造车、品质造车的真正价值,永远是一家企业最核心的部分。
2
「别忽视了,一汽-大众21天的验证窗口期!」
回过头来看,从3月21日发布揽境和揽巡整车终身质保政策,到4月12日宣布覆盖至全系燃油SUV车型,为什么一汽-大众会相隔20天才将这项承诺正式落地?
了解一汽-大众动线的人知道,这21天的「时间窗口」中,一汽-大众做出2个准备:1、举办第16届服务技能大赛,正式宣布大众品牌服务全面焕新升级为“匠·心服务”;2、与中汽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安全、商品转型与服务升级、节能环保降碳、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等核心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如果仔细观察,两件事本质上某种程度也是为「双终身」质保政策做前续和落地准备,通过构建一个覆盖产品品质、服务标准、用户体验的全维度价值体系,进一步巩固一汽-大众行业服务标杆地位;通过服务能力升级与技术合作背书两大支点,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用短短21天完成一场从政策宣发到体系落地的「压力测试」,用短短21天证明一汽-大众对于产品品质、服务的自信,一汽大众推出「双终身」质保政策并非外界解读的“跟风行为”,也绝非临时起意。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汽-大众一直在在不断验证「与市场同行」的特点和可能,以及如何围绕终端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的变化和迭代,做更好的适配、补齐。

事实上,从年初开始,一汽-大众一直加速迭代「市场化」思维模式的转型。用一汽-大众的话来说,就是从“用户”向“客户”、从“产品”向“商品”、从“促销”向“营销”、从“价格”向“价值”,彻底地摆脱思维惯性,从产品的B端思维向商品的C端思维转变,加速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价值链转型。
基于这一战略思维的转变,日前,中国一汽还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一汽-大众新车型规划,进一步丰富一汽-大众的商品阵容。到2030年,一汽-大众旗下各品牌将在“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策略的基础上推出超过20款全新车型;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10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实现向新能源赛道的全面转型。
3
产品差异,区分南北
那么,南北大众的差异是什么?在体系造车、品质造车的技术基因,好产品是「一个大众」给到市场的确定感;但基于市场需求的差异,南北大众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中国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精准切割,分别给出了差异的惊喜。
燃油车时代,一汽 - 大众更追求原汁原味的德系车风格,在底盘调校上更为硬朗,强调操控性能,比如全新揽境通过第五代EA888 2.0T发动机与智能座舱升级,延续燃油车时代的技术优势,吸引传统用户向智能化平稳过渡。上汽大众则更注重本土化改良,在保持德系车品质的基础上,更贴合国内家庭用户的现实需求,如朗逸NF、凌渡(图片|配置|询价)L PA通过「新老同堂」策略覆盖不同消费层级,延续其在轿车市场的统治力。

随着当前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这种源自于市场需求形成的差异化特征还要更加显著。
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中,一汽-大众将全球首发基于CMP平台和CEA电子架构的A级纯电轿车,主打运动化设计与智能化体验,定位为「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电车」,瞄准的是年轻用户对于科技感的极致追求。相比之下,上汽大众更聚焦于家用化和场景深耕,推出品牌首款增程式B级SUV,以大空间、长续航和「可油可电」为核心卖点,精准切入家庭用户对续航焦虑的痛点。

在这个过程中,南北大众对于CMP+CEA技术组合的差异化应用,恰恰印证了这种「统一+互补」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借助CMP电动平台,通过标准化电池组、电机布局与底盘架构,为南北大众提供了技术基准的统一性;另一方面,CEA可扩展电子架构的开放性接口设计,则又赋予了两家企业根据目标用户需求定制智能化功能的自由度。
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围绕CMP+CEA这套新汽车时代的「黄金动力组合」,一汽-大众会凭借各自精准的市场定位与独特的产品策略,持续给到市场和消费者不一样的体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在新时代汽车消费中的多元化需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