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导火索:2024年9月打款未发车危机
2024年9月,全国超300家哪吒汽车经销商按照厂家要求,向公司支付数百万至千万元不等的全款购车款,但车辆交付却陷入停滞。这一异常现象背后,是哪吒汽车资金链断裂的早期征兆——彼时公司账上现金仅剩28.37亿元,却需偿还43.17亿元短期借款,桐乡工厂因零部件断供已进入“薛定谔式生产”状态,每日仅维持基本保洁。
经销商的困境迅速恶化:某天津经销商贷款1800万元支付车款后,因无法交付车辆被银行起诉,个人资产遭冻结;江苏某经销商垫付300万元售后维修费,却因厂家拒绝报销陷入员工工资发放危机。更荒诞的是,经销商系统内显示的返利和补贴成为“数字游戏”,账面金额无法提现或提车,部分门店被迫以“零首付”方式甩卖库存车维持现金流。

二、管理层动荡与战略失误
2024年12月6日,原CEO张勇突然“退居顾问”,由创始人方运舟兼任CEO。这一调整被业内解读为资本方对管理层的不满——张勇主导的“轿跑突围”战略导致资源错配,主力车型哪吒V因产能不足错失市场,高端车型哪吒GT却积压超1.2万辆。更令人震惊的是,张勇离职前已悄然办理英国签证,其名下23家关联公司账户被曝“突击清空”,资金流向成谜。
张勇的“贾跃亭式话术”进一步激化矛盾。面对“跑路”指控,他在朋友圈轻描淡写回应“仍在为公司融资奔波”,却始终未正面回应是否身在英国。与此同时,哪吒汽车上海总部员工从1700人锐减至300余人,销售、终端等部门近乎“人去楼空”,剩余员工仅能领取半薪。
三、2025年4月集体维权爆发:300家经销商的绝地反击
2025年4月14日,20余家经销商代表齐聚浙江桐乡工厂,拉开大规模维权序幕。他们手持联名签署的《维权诉求书》,提出三大核心诉求:
1. 经济赔偿:赔偿2024年9月至今的运营损失,并预支2025年5-7月的经营成本;
2. 资金返还:5月11日前一次性返还所有打款未发车的返利和补贴;
3. 售后恢复:4月30日前重启核心零部件供应,保障40万车主的售后服务。
维权现场视频显示,经销商代表情绪激动:“我们没裁员、没断社保、正常纳税发薪,可厂家连一句真话都没有!”。部分经销商甚至展示了与哪吒汽车区域经理的聊天记录,其中2024年10月的对话显示:“工厂明天就发车,赶紧打款!”而实际交付却始终未兑现。

四、哪吒汽车的应对与困境
面对经销商施压,哪吒汽车采取“拖延战术”:
债转股方案:要求经销商将70%欠款转为股权,剩余30%分期无息偿还,但该方案与E轮融资绑定,若30亿元资金未到账,股权将沦为废纸。
高层谈判:4月16日,方运舟现身桐乡工厂与经销商代表谈判至凌晨2点,仅出具《债权确认书》,未承诺具体还款计划。
海外转移:在国内危机发酵之际,哪吒汽车高调宣布获得泰国100亿泰铢(约21.5亿元)授信,计划通过KD工厂开拓东南亚市场,此举被质疑为“金蝉脱壳”。
然而,这些举措未能挽回信任。E轮融资因债务重组未达标陷入停滞,30亿元资金迟迟未到账;供应商债转股方案虽获134家核心企业支持,但实际效果被指“杯水车薪”。更讽刺的是,哪吒汽车官网与车机系统因“维护升级”多次宕机,40万车主面临车机断网、蓝牙钥匙失效等问题,部分车辆甚至因3G模块淘汰彻底“失联”。
五、连锁反应:行业信任危机与社会影响
1. 消费者反噬:二手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哪吒L红衣版准新车价格从15.99万元暴跌至8万元,残值率腰斩;车主维权群“哪吒受害者联盟”人数突破5万,部分车主因维修无门被迫在二手平台购买“断网解决方案”。
2. 金融体系承压:经销商贷款不良率攀升,某汽车金融公司对哪吒经销商的抵押比例从70%提高至100%;供应商埃夫特因拖欠4800万元货款将哪吒汽车告上法庭,暴露供应链全面崩盘。
3. 行业警示:事件引发新能源车企渠道模式反思,全款打款制、售后责任转嫁等问题被推上舆论风口。有业内人士指出:“新势力将资金压力转嫁给经销商,本质是用渠道的命换自己的命。”
六、事件现状与未来走向
截至2025年4月22日,哪吒汽车仍未给出实质性解决方案。经销商维权人数从20余家增至100余家,累计被执行金额超1.65亿元,方运舟被限制高消费。更严峻的是,公司估值从早期400亿元缩水至60亿元,E轮领投方要求控股50%,资本信心彻底崩塌。
这场危机不仅是哪吒汽车的“至暗时刻”,更是新能源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若无法在4月底前完成债务重组,哪吒汽车或将成为继威马、高合之后又一家“倒下”的新势力,而40万车主、300家经销商、数千名员工的权益,将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