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C用车心得1.电车到油车的决定 本人上海打工人,去年12月份动了买车的念头。一开始想买的是电车,但因为绿牌政策,要等7个月居住证,就耽搁了。后面算了下账1.在我没有充电桩的情况下,电车平时省的不多(就一万公里);2.还有扑朔迷离的电池更换问题,天天再吹电池革命。3.没有一夜暴富的话,使用寿命应该会在10年以上(家里老车子14年的大众,开起来完全没问题)。在考虑油车以后,就在今年3月份,正式开始看车。 2.价格预算 价格预算在30个以内,原因有:最重要的是相应国家号召,最近经济发展(哈哈);短期不买房,不如先买车耍耍;较长时间内不太可能置换,所以尽我能力上了最好的车了;个人条件中等(没拿家里一毛) 3.准备 因为学完驾照开车不多,所以先租车子练了下手,有大众朗逸,帕萨特,雪佛兰。这段经历主要帮我感受下不同的车子,和心仪车进行比较。其实应该也看看电车的,感受感受,但买车上头了。还有就是疯狂刷知乎、b站、抖音、懂车帝,看相关评测,学习各种技术名词。 4.试驾选车 从试驾到买车,总共花了2周。第一周周末试驾了凯迪拉克CT5,第二周试驾了奥迪A4L和奔驰C。下面是我的一些不太准确的主观感受:凯迪拉克是真的不错。当时租着完帕萨特去开凯迪拉克,感觉就是CT5开起来非常稳,地面颠簸感几乎没有(也可能是那段路的问题),转弯非常丝滑。第二周去开奥迪,可能是没租车过去,就没有明显对比的感觉,所以忘记差不多了。有一点印象很深刻:奥迪车子有股不太好闻的味道。然后就是奔驰C,因为刚开完奥迪,奔驰给我的感觉就是,方向盘非常轻,刹车非常软,起步很舒服,还有奇怪的跺一脚的自动驻车功能。 实话说,最后选奔驰,就是因为标。CT5尊贵和A4L豪华,C260L,价格都在30以内,260贵2个。以10年,20年的维度来看,这辆车会陪伴我很久,而这2个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影响很小。这些配置的差异,性价比到底怎么样,千人千口。我选择牌子响一点的,短暂的满足我的虚荣心,然后该干嘛就干嘛,让这件事过去。 5.下单 跑了3家奔驰4s店,在3.30号那天,最后以30个落地价(包含利息),定下了白色c260。价格优惠了11.5,但是有1个多的装潢,再加上贷款10个的利息,还有一个后来加的2年延保(碰撞每年每次送3k,就当买个心安了)。经过20天以后,在4.20号,终于提上了新车(等得我心力憔悴)。 6.感受 好吧!我感觉时间漫长,但才提车一个星期。让我总结感受写下来,才发现和以前看到的评测很类似。当时只看懂文字,现在才对文字有了真实感受:1.优点是起步快,驾驶转向很舒服,操控性不错。2.驾驶辅助很实用(虽然可能是辆车都有),碰撞预警,倒车影像,雷达,车道偏离辅助,自适应巡航,都在开车过程中亲身体验,并感觉到了便利、安全。3.坐在车内感觉非常好(独立的空间、很棒的氛围灯),感觉有了可以容纳自己的小天地。但对应的缺点也有:1.起步发动机声音大,这个的确有。2.悬挂,这可能不是缺点,只是不算优点。我上班路上井盖好多,开过去颠簸感还是比较明显的3.让人蛋疼的刹车点头,我停车老是刹车点头。也学着用网上的办法——快要刹停的时候,松一点刹车,但是收效甚微。4.行车记录仪提示传输速度过慢,给我断开了。这个我不确定是不是u盘问题,后面格式化了u盘,待观察。另外请教下这个48v电机,什么时候充电?感觉刹车有时候充,有时候不充,没摸清规律。 我的感受可能更多是第一次拥有爱车的感觉,就算是加上租车,开车经验不算丰富。关于我上面提的各种点,欢迎讨论,指教。最后附上爱车照片。刚拍的,天有点暗了
#辣评新车自从比亚迪dm技术出现在市场上以后,一直占据插混市场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成是插混汽车技术的引领者也不为过!24年年初秦dmi荣耀版以7.98的价格,掀起新能源车市场价格战的导火索,并且迅速烧到燃油车市场,并且把日系三大妈价格拉下水!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新能源车技术的突破。以前的马路三大妈凭借省油,耐用,省心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并且现在的油价,92号汽油已经突破8元大关,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每个月的油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新能源插混技术的兴起。把日系三大妈的省油的这一项给揍的面目全非!看秦dmi的车友圈,大部分DMI4.0的馈电油耗在3.8-4.0L/100km左右!而燃油车,基本都在5.5-6L100/km左右! 前段时间,风云a8开启了一场满油满电2000公里的续航挑战,记得最终的结果是1913公里,风云a8的油箱是60L的,电池续航是125km,所有的满算,算电池确实能跑120公里,燃油就跑了大概1793公里。就算油箱里面油跑完,60L,60÷1793×100≈3.34L/100km,那比亚迪宣传的DM5.0也是一箱油能跑2000公里,如果以秦puls dmi的油箱48L,那这个技术进步就太过明显了!秦pulsdmi官方电耗11度左右,如果电控系统再升级一下,感觉这个数据有可能是真的能够做到!如果真的做到这个续航,那么秦L DM5.0就太强了。当然这个数据还需要经过市场来检验。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奔驰C用车心得昨天听到一篇报道,就说很多人愿意加价去购自己喜欢的车,这叫服务费,属于个人意愿,还不受法保护,让我想起了自己买的这台奔驰C260L运动版的历史。 为了那该死的面子,三叉星辉照亮你前进的道路,很自愿花318000元去买了个奔驰C运动版L,真的是照亮了我的人生。 销售套路。22年10月定的车,给我说要等到12月才能提车,想着反正不着急开,等着呗。结果4S店的销售11月初给我说她们想办法从别的地方调了一台可以提前提车。这时候我就想说,4S店的大哥些,你店门口出门左转就放了一边边的各类型库存车,这还需要从别的地方调吗?我这款同型号颜色的没有3辆也有5辆吧,反正给我是好一顿感谢销售。 大力推销加装件。318000元买个奔驰C吧,我说送个钢的下护板吧,销售说不用,我们装的有,而且装上重,影响你飞驰(不装下护板我看也影响起步)。这都不算啥,车也算顶配了吧(再加个价就多个柏林之声的音响),还没无钥匙进入,没座椅通风加热,没电动尾箱,给我说这是新款,都没有。反正内饰好看发动机在还有四个轮,能跑就行。新款就新款呗,转个头,去保养车,那叫一个热情,帅哥你装个下护板呗给你优惠价,装个座椅通风呗给你优惠价。唉,我真不傻,买了奔驰C就傻了。 养车真贵。我一直没搞懂你这个A保B保有啥区别?多给我检查几项就叫区别?完事还几百块钱的差距。保养嘛,检查嘛,范不着多检查几项就整个价格差异显得专业三。再说油耗嘛,上下个班的路,随随便便7.0L的油耗,那就是个轿车啊,每次开都不敢使劲踩油门不敢踩急刹车,我怕养不起。 车开起来真废。1.5T的排量,加个48V的动力,讲真的我最近都不开这个30多万的车了,开我的小骐达,开起来真的比我这个大几十万买的车顺得多的得多。有时候吧肉得我真的想狠踩油门…算了,费油。有次出差19天,完了回来车电瓶直接没电了,48V轻混啊奔驰大佬,搞了半天你混在车载电瓶上的,不是单独的电池啊,19天啊,车不开就打不着火了??还好人家4S店很热情,给你免费搭电给电瓶充电,还给你耐心解释,你没关我们的保护模式啥啥啥的,整挺好。 唉,总结哈子,买车需谨慎,谨了又谨,各取所需吧 💔 爱车吐槽 📒 等车日记 📉 能耗分享 🚘 车辆信息 📝 详细点评 🚗 外观设计 🧮 驾驶体验 📉 续航/油耗 🙋🏻 情况介绍 🗒 真实感受 ✏️ 独家秘籍 。
#辣评新车新款的极氪001一发布,惹怒了大批老车主,看到新闻为了全损不惜开进河里。。。我觉得理性一定要压住冲动。违法的事不能做。 主要就是降价增配,如果说小米su7没有开之前的技术发布会,你觉得001定价还会跟现在一样吗? 新发布的四个版本增配了大家期待的激光雷达,取消了鲨鱼鳍,我觉得比较实用。他的辅助驾驶芯片依然只有48tops,但是根激光雷达结合起来,探测距离要比之前更长。截至到月底支付五千定金的,享受终身体验辅助驾驶,比较划算。 充电方面升级到了800V架构,感觉就是为了不落后同行升级的,400V超充从10%到80%大概要四五十分钟,而800V架构只要二十分钟左右,表面上确实提高了一倍的时间。但是也只能在极氪的超充桩和其他的800V充电桩才可以。普通的超充装其实也差不了太多。只要你不是经常跑长途,日常家用,车库装了家充的朋友,能用到超充的几率也不大。以现在的充电桩环境,跑长途还得是油车。除非说几年内满地都是800超充。充电口集成到了一个位置,比以前方便。全新001多了一个拖挂资质,尾部有一个电动拖车钩,可以拖2吨左右,实用性也一般,拖个房车旅游吧,终究还是续航问题。 老款方向盘是触控,新款改回了按键,仪表盘比之前更圆润。车机屏幕改成了可移动的向日葵屏幕,无极调节,用着会更方便。杯架位置从原来的钢琴烤漆改成了哑光,更耐指纹。芯片升级了8295,流畅度肯定有提升。座椅比以前更长,坐着会更舒服。至于门把手从物理开关改成了电子开关,个人觉得没什么用,就是个逼格提升。后排屏幕改成了彩色。智能调光的天窗玻璃,该晒他还是晒。双腔悬挂算是个亮点,本身极氪的地盘就算佼佼者了,加上这套悬挂,起步急加速更舒适一些。 影音系统算是大升级了,原来要加钱选配的雅马哈,现在标配了,而且直接升级到28个扬声器,支持杜比全景。座椅头部位置也有扬声器。座椅和通风甚至可以配合电影画面实现5d效果。请问这还是车嘛。。。 常规权益终身免流量,三电终身质保,整车质保6年或15万公里,保质期内免费道路救援。 We的两个版本价格一样,一个四区一个后驱,但是四区版本用的是磷酸电池,果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综合对比之下,我觉得29.9的me版本性价比更高,加三万,用的三元锂电电池,多了双腔悬挂,而且可以调节,还有CCD电池减震系统。 根雷总的su7对比之下,还是喜欢su7多一点,如果真的有“19.9W”送手机,那才叫电车借的重磅炸弹,毫不犹豫选小米,除了科技堆料,最后决定胜负还是价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