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到底有啥用问题:天窗有啥用? 有很多车友觉得捷达VS7的大天窗没啥作用,有的觉得所有车的天窗都没啥作用,我觉得天窗的作用还是挺多的,尤其像捷达VS7这种全景大天窗,作用抛开不说,那么大块天窗看着也挺舒服的啊! 解析: 一部分认为天窗的是玻璃做的,容易砸坏,一旦坏了就要需要更换,不像车顶是钣金的,只需要做钣金修复!其实天窗被砸的概率是很小的,天窗只受到垂直方向的攻击,不像挡风玻璃,会受到水平面和垂直面两个方向的侵害!有人举例子像那种冰雹天气,天窗受损严重,需要更换,这种情况属于自然灾害保险公司会赔付的,不用担心,再说前后挡风玻璃都换了不差一个天窗玻璃! 而且天窗内部都有一个遮阳帘,那个帘布也是挺结实的,且还有缓冲,加上如果贴有防爆膜,完全不用担心被砸穿!至于冰雹天气被砸坏漏水的问题,这个前后玻璃车窗都被砸坏了,四面漏风漏雨还在乎一个天窗? 有的人说天窗下雨天开着怕淋雨,夏天开着太晒,确实下雨天谁开天窗啊,但是太阳天其实可以开的,天窗可以部分开启,开一个缝起来,既达到通风的效果还可以不用被晒!像路边等人,或者出去玩,或者停车休息,开着车窗觉得有虫子或者没啥隐私感,关闭车窗又觉得太闷,这时候就可以打开天窗透气,关闭遮阳帘防虫,一举多得! 还有的人认为天窗一年四季也用不到几次,不如不要,这个想法其实是很肤浅的!天窗最早引入是高配车型才配备,这个有天窗和没天窗给人的感觉还是挺大的,就像原子弹我虽然不用,但是我有啊,有种身份象征的既视感!这都不重要,其实关键时候天窗也是一个逃生通道,当车辆侧翻,或者车门变形无法打开的时候完全可以从天窗爬出来逃生!这个在现实中有很多案例,当然侧翻事故是特殊情况,但是谁又能保证不会呢?就像安全气囊,平时用不着,但是不能没有啊! 还有就是担心天窗密封漏水,或者天窗胶条老化导致漏水,现在的车早就技术更新进步了,天窗的密封胶条都是抗老化胶条,正常使用基本不用担心;天窗密封问题,现在的车企不管是哪家都会很好的规避这种低级错误,就像我的捷达VS7出厂前,每台车都需要全方位的雨淋实验!可以说现在的汽车产品,只要在正常环境正常使用根本不需要担心天窗漏水!当然那种天天极端环境除外! 还有带过孩子的人可能知道,有时候孩子在车里感觉压抑,坐立不安,总想扒拉门把手,扒拉窗户,这时把天窗一开,他就会注意力转移,压抑感消失!也有安抚小朋友的功能! 总结来说,我觉得天窗的好处还是大于坏处的,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可以用来透气,透光减少压抑感,还可以当应急逃生通道,还可以安抚小孩!
#蔚来第50万台量产车下线今天蔚来第50万台量产车在合肥下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成为这台全新ES8的用户。 先说句题外话,近年来,从安徽走向世界的品牌,和品牌背后的掌门人、支持者,以及一些大佬,俨然汇聚成了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不只是蔚来、科大讯飞,别忘了奇瑞也是从芜湖的两间破瓦房里走出来的。还有华为的余承东、比亚迪的王传福,都是安徽人。而蔚来、奇瑞、科大讯飞的成长,背后又都离不开安徽省、合肥、芜湖的大力支持。可能很多人对安徽的印象还停留在落后、贫穷、靠江浙沪赚小钱的份上,但事实就是,如今的一些高科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安徽了。汽车产业尤其如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徽对于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支持,和发展的现实健康度,已经超过了“老大哥”上海。半死不活的上海汽车工业,没有了合资品牌的附加值,如果特斯拉也干不下去,那就真完犊子了。 然后说说蔚来的50万下线。 1、是真的不容易,30万以上的高端纯电市场,这根“骨头”太难了啃。高端用户明显更保守,品牌价值、面子感,远比智能化给他们的吸引力要大的多。大多数用户,10几20万可以买个时髦的新能源车体验一下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但预算上到40万,还是希望有一台BBA撑门面的,50万以上更是如此。更高端的圈层看的就是你的实力,一台百万级的高端豪车,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就是客观存在的思维惯性。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 2、但契机也来了。因为中国人对于新能源汽车、对于汽车智能化的偏爱,超乎想象。谁能想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会在2024年就超过50%,比两三年前最客观的预期都要快3年。高端纯电的契机,就是时代的红利,天时地利人和,越来越倒向蔚来一边。现在谈到汽车,必讨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甭管纯电还是增程,快速增长的用户群体,持续性地在夸奖智舱智驾的科技和舒适。高端用户不想体验吗?高端用户会真的拒绝新事物吗?不会。只是不思进取的BBA们,实在是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想体验高端纯电,和行业领先的智能化,有且只有蔚来一个选项。 3、根本上,是蔚来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坚持,做足了准备,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能自然而然的给高端用户超越期待的体验。整个新势力品牌里,能像蔚来这么持续巨大研发投入、全栈布局的,没有。智能制造、整车开发、驱动核心、服务体系、能源布局,但凡有机会自己做的,蔚来都亲自下场干活了。每年100多亿的研发成本,是财报上的亏损数字,但也成了蔚来打好基础、厚积薄发的资本。从去年开始,投入产生的回报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别的不说,就换电站的规模化优势、给到用户的体验优势,真的能够转化成更多终端的订单了。到了这个时候,那些传统的高端用户,只要体验过一次蔚来的产品和服务,感受过一次换电的黑科技,就会开始动摇,甚至嫌弃那些无聊无趣的BBA。 所以,蔚来什么时候量产下线100万量?抛开乐道不谈,我预估是2026年内。 总之还是那两句话,现在入手蔚来,就是1947年入解放区;有条件的,赶紧美股港股买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