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车心得我的车型是比亚迪秦Plus600公里高配版,电池是接近72度的大容量(当年)。从21年11月买车到现在,历时两年半了。纯家用车跑了近5万km。行驶里程中90%以上都是单人城市道路驾驶。电池充电基本上在家用7kw充电桩。一般在电池消耗百分之三四十,充电至满电。也做过几次电池均衡。 我说说这辆车的电池情况,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是否基本都是这样? 首先说一下我的驾驶情况。我是三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原来开的是2.4升的八代雅阁。我的油车油耗基本在百公里九升左右。我开车非常温柔,基本上不频繁使用刹车。属于比较温柔型的车手吧。 新车第一年的时候电池真是好的非常理想。春夏之际,气温20~30度之间,城市道路车速基本在30~80公里之间。实际行驶里程和表显里程之间差距基本上在9折到95折。 夏季高温期间,实际行驶里程和表写里程之间差距为8折左右。 冬季零度左右的气温下,开暖风20~22度。实际行驶里程和表显里程之间差距基本在六五折到7折了。 电池的整个放电过程,满电时基本行驶个七八公里后,表显里程才开始动,然后前100多km实际行驶里程基本和表显里程一致,也就是前100多km基本上是1:1的关系。往后就开始掉的比较快了。 进入2003年,也就是车辆行驶一年多后。有感觉损耗加大了。 最明显的是电池放电过程中原先满电能够基本行驶个七八公里的表现才开始动,现在。最多2,3km表显里程就开始下降了。原来前100多km的实际行驶里程基本和表显里程一致现在最多也就前50km能和表现里程是一致的,往后就一直表显数掉的比较快了。 春夏之际的实际行驶里程和表现里程之比也只能达到8折左右了。而冬季0度以下行驶里程和表现里程之比也就在五六折之间。夏季高温也就最多7折左右。 这样的损耗下去想想也有点儿怕呀。 请大家来看一看,说说各自的电池使用情况。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用车心得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凡尔赛相比于夏天,在冬天开车要省油的多,都知道在夏天想要用空调降温,必须要打开A/C按钮,来启动空调压缩机来进行制冷。而在冬天车内想要升温,只需要将空调温度调高,等发动机水温升上来之后,就可以直接享受暖风了,这期间不需要压缩机的参与,发动机也无需带动压缩机来消耗更多的燃油 冬天和夏天,最直接的区别就是空调的压缩机和发动机的水温,哪一个更依赖于燃油的消耗,夏季开空调,压缩机并非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我们都知道家用空调的工作状态是将室内温度降到设定值以下之后,压缩机停止工作,等温度上升到一个临界值之后,压缩机在从新工作, 假如是跑长途,显然就是夏季更加的费油,毕竟空调要全程的开启,压缩机基本都会保持在一个运转的状态下,而冬季呢,只要车子温度升上去,油液粘稠度也相应恢复之后,油耗就会降下来
#小米汽车:不要轻易尝试赛道驾驶小米汽车提醒大家,小米SU7 Max是城市用途的高性能豪华科技轿车,请勿轻易尝试专业赛道等极限驾驶。 最近小米汽车上墙闹得沸沸扬扬!我觉得是因为线控刹车!这就是为什么小米汽车,提醒大家为什么不能轻易尝试赛道驾驶的原因! 在小米SU7赛道上墙的背后,一场关于线控刹车系统的讨论悄然展开。作为新兴的刹车技术,线控刹车系统通过电脑精确控制刹车力度,为驾驶者带来了更为精准的刹车体验。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线控刹车系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与传统的液压刹车系统相比,线控刹车系统缺乏直接的刹车踏板反馈机制。在液压刹车系统中,当ABS启动或刹车过热时,驾驶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刹车踏板的反馈,如踏板弹脚或变软。这种直观的反馈机制让驾驶者能够迅速感知刹车系统的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在线控刹车系统中,驾驶者只能通过信号告诉电脑所需的制动力,而电脑则负责执行刹车操作。当刹车过热导致制动力下降时,电脑会尝试通过增加刹车力度来补偿。然而,一旦制动力完全丧失,驾驶者将面临无法停车的风险,从而可能导致上墙的事故。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次上墙事故归咎于线控刹车系统本身。事实上,任何车辆在推向极限时都可能面临类似的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驾驶者对于车辆极限状态的不熟悉以及线控刹车系统的特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责任归咎于车辆本身,而是应该更加关注驾驶者的技能和经验。 此外,性能车不仅仅关注加速性能,操控、氛围以及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同样重要。例如,一些车型可能在过热时面临水温上升过快的问题,而另一些车型则可能拥有更好的散热性能。对于赛道上的车辆来说,尤其是在刹车频繁的天马赛道上,散热性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小米SU7的这次上墙事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虽然事故令人遗憾,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车辆设计或刹车系统的问题。相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驾驶技能,更好地了解车辆的极限状态。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