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we双无 灰色 你们所有极氪伙伴都说we三四个月能交车 我到要看看617我能拿上车么,如果拿不上我一天一个400,我回给本地fm打电话督促你,面相广大订车的客户说实话,你们提车时间基本半年起步。
峰哥车行记:宋plusdmi提车一年,电池是否有衰减,前后充电数据对比差距很大
极速拍档:2.0T 600匹!这是国产车?
#新能源冬测观后感目前动力电池应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4点 1. 一致性保证较难,由于单体较多,仅靠下线前电压测量和后期BMS效果非常有限 2. 锂离子电池过充过放能力待提升,在电解液、正极材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电池单体容量小,3.7V目前是部分产品设计之下的天花板,为了整车用电需求必须大量串并联使用,造成内阻较大,还有接触不良的潜在隐患 4. 续航里程的高要求与结构空间轻量化之间有强烈矛盾,制约点在于电池能量密度目前仍然远低于其他形式的能源 解决问题的方向也有4点: 1. 电池尺寸标准化,系列化。经供应商市场与话语权厮杀后,少数留存下来的电池厂商指定标准,将电池系列化、标准化并持续研究其特性,为BMS数据提供有效支持。 2. 主机厂需要加强对电池一致性的认识,神经网络的SOC、优化卡曼滤波方案引入,不能仅用开路电压和按时积分 3. 电池单体性能和寿命的提高,与SEI膜、碳纳米管、石墨烯负极的深度研究息息相关 4. 续航里程的高要求是用户无穷尽的追求,应考虑适当换电和加强配套设施如充电站、换电站密度以降低用户对绝对续航里程的不安全感。但短期内车企在舆论侧需实事求是且灵活地施展策略,因为教育用户的动机在高度穿透性的互联网时代极易引起负面舆情
江南18139:宋plusDMi入手8天,1000km。一点体会,与迪友分享。 动力能源篇:省油不用多讲,App数据迪友油耗很充分了。百公里4升以内油耗对于接近2吨的车重,这个数据目前很难有对手,原因电机在中速效率极高,而且加了一级齿轮,内燃机由于取消了皮带传动,这些皮带负载如水泵,发电机,风扇,空调空压机,会吃掉10%以上的动力,高压缩比热效率高,但缸内温度高容易爆燃,尾气回填恰好降低燃气温度,由于这个发动机基本在最经济的工况工作,很好解决了尾气回收不能适应多工况的问题,非常巧妙。机动性不用多讲,电机+内燃机的功率和扭矩摆在哪儿。7秒多的零百加速足于证明了。当初看完发布会就去订车的初衷就是看好这套电传动动力。二十多年前,读书时做项目也想用电传动来替代传统的齿轮变速箱。只是受困于当时的电池(动力锂电池也就是近几年才量产)和电机(目前的功率密度20年前都不敢想,博士师兄告诉我高密度电机或轮毂电机一定要用超导材料绕制线圈才行)和电驱动(二十年前砷化镓碳化硅IGBT还没有量产,还是场效应管的天下)。那个时候泡在北图写了个方案。被导师批的体无完肤,只能放弃。内燃机和电动机的结合完美解决效率和无级变速传动问题。虽然日本双田在燃电混动早有产品,48V供电+1度电左右的电池注定是不究竟的混动,电动的性能指标过于弱鸡,不足挂齿。这几年虽然内子强烈要求换车(家中的两辆车都用了10多年了),一直不为所动,觉得哪些BBA也只不过是传统动力,无非内饰和AT控制做了一点模式选择,一点创新也没有。等到DMi发布,毫不犹豫预订2辆,因为这样创新性和产品力才能打动我的内心。宋DMi动力切换平顺,几乎感觉不到动力切换的顿挫感。本田采用机械方式行星齿轮来实现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切换和合作输出,算是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比亚迪更加简单,直接用电机的ESC方式来调速同步接入,其实电机调速本身比较简单方便,相比之下日本的机械结合电调技术有点搞复杂了。加减速平顺性就像一辆纯电车。由于噪音小加上车身隔音做的好。电子油门又轻,所以不知不觉就会超速。(以前习惯听车噪的响度和频率来评判车速和档位)。我选的是110km纯电续航的,目的是为了充电省燃料,同时外出郊游,用上电火锅,电饭煲之类的可以用上2-3个小时(4-5度电左右,智能保电剩余4-5度电,55km版本电池容量有点小了),事实证明110km选择是对的。 选择宋plusDMi 是因为SUV底盘高,较轿车不易蹭到底盘。电池相对安全
新京报:工信部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北京武汉重庆等11城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