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里因为胎宽的事比较闹腾,但其实也不难看出这个圈的热度跟两三年前完全没得比了,大家还是且开且珍惜吧。换胎这个事从提车不久就在构思了,不过毕竟也是个不小的支出,加上圈子比较小分享的内容有限,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对比机会,所以忍到忍无可忍还是换了。这次借着这个换胎作业,跟各位车友一起聊聊轮胎,希望能够有所帮助。长文预警。

【原配轮胎概述】
18&19寸的原配倍耐力Scorpion Verde Allseason(下称svas),其中Scorpion是倍耐力品牌以SUV车型为主进行适配的产品线,对应轿车的Cinturato系列;Verde是细分定位,同系列还有定位更高的Zero。知道这些之后,对其他品牌的产品线的理解也有帮助。
四季胎这个分类其实是有一定问题的,欧洲轮胎测试机构并不单独视为一类,而是另有「All Whether」全气候胎,通常是单导向深v沟槽设计并且有三峰认证,这也符合欧洲纬度普遍更高,受降雪影响的人口比例可能更高的情况。而四季胎仅仅只有M+S(Mud&Snow)认证,代表其花纹设计及橡胶配方在零下个位数的低温/轻微积雪/轻微泥泞的路况有比普通夏季胎更好的表现。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冬季胎橡胶很软使得低温下橡胶仍然有粘性,而svas这款「四季胎」却硬得像石头-说白了,它更像是一款耐磨胎被赋予了m+s认证,而非像冬季胎那样生来为了冬天。
【原配轮胎表现】
受路况或车辆各种体质影响,我只能描述我的体验,车友们可以对号入座,如果各方面感受一致,那么本作业对你的可参考性将会更高。不一致也欢迎讨论。
从驾驶层面说,最大的槽点就是刹车了。刹车最初可能0.5cm的行程非常软的虚位,制动力几乎不体现;但踩过之后踏板力度会陡增,就像一个开关,增加力度踩过后,后续的力度又减少了不少,并且制动力介入非常突兀,导致即使尽力控制刹车,也很难完全避免“点头”-点头其实也不只是悬架本身的结构或标定的问题。后续制动力的增加或释放也不够顺畅,总的来说刹车控制的难度很高,起码你以开正常车的思维和控制方式是绝对做不到95%平顺的。
抓地力也确实有限,下坡的匝道很容易感觉得到前部的抓地力所剩不多,方向和车头都显著变沉。今年国庆第一天有降雨,路面湿润,我以常规的方式通过一个较大的弯角时,这套轮胎就顶不住了,车向外侧明显滑了一些,电控也介入了。这也是我决定换胎的原因之一。
从乘坐层面说,硬不硬的都是其次毕竟这个和悬架设定有很大关系,真正的影响是速度稍微起来后,在各种路面上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空腔噪音,频率很高,对耳膜有一定冲击(这个要看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起码我是觉得非常头疼的,轰隆隆的声音持续很讨厌。



6w公里的原厂胎,情况还算理想,保守估计还有1.5-2w的余量。3.5w时做了四轮换位,当时前轮磨损明显比后轮大,换位后基本又跑均匀了。偏磨没有出现,这点还是好评。建议各位车友在一套轮胎的使用周期内最少做一次四轮换位,按手册可能大部分人都接受不了,3w左右换一次应该比较合适。
【新胎简述】
选的胎是固特异御乘2代suv,一开始的目标是ps4 suv及pc6,ps4 suv不用说大家都说好,pc6是因为海外kuga一些型号尺寸就是用的这个,但国内只引进了NF0认证(N开头基本都是保时捷的主机厂配套,保时捷一车型一个号,这个尺寸的NF0是哪个车大家可以猜一下,反正我猜的时候是猜错了)的PC6而不是re零售胎,价格很贵。
后来在围脖关注的一位主机厂做底盘标定的工程师提到了这胎的表现不错,我才把它作为首选。他表示驾驶性不错,而且胎肩也是优化了油耗的。
固特异的产品阵列中,常规主流产品的旗舰就是主打运动的Eagle F1和主打舒适的御乘,分别对应米胖的Pilot Sport和Primacy系列。
同时陪跑的还有Primacy suv+旅悦加强版,但是缺货+价格问题,同时想体验一下纯夏季胎而非又一款M+S认证的胎,所以也Pass了。但是我特地去欧盟轮胎测试网上查了一下,首先svas如我前文所说没有单独的allseason分类,其次只能确定尺寸 载重 速度都是一样的,但欧盟测试的欧洲版与国产版的帘线布置及橡胶配方是否相同我不知道。最新的送测成绩我贴出来,大家可以做个参考了解,感兴趣的网址也在图中,可以去搜搜其他的。225/55R19在海外适配有很多有意思的胎,可惜国内引进太少远不如235/50R19。

御乘2代SUV,哇塞两个A,香吗?看看得了,103V不是引进的版本

载重与引进的一致的99v版本,油耗&湿抓&外部噪音都是B,咋一看差了一截,但跟其他几款比仍然有优势

DT版本是这个尺寸引入国内的版本,没记错DT是米其林的经济耐磨的版本的标号,可以看到跟原版比是优化了油耗但降低了湿抓

这个版本没引进,油耗很差湿抓凑合

原配胎,湿抓C和2db的噪音差距也符合体验

后期送测版本的御乘SUV,可以看到油耗确实不如二代
一代和二代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胎肩设计,二代要规整不少,胎面其他部分也有一定区别。帘线和配方就不知道了。

左一右二
【上车表现】
换好后开上马路,第一脚刹车马上就感觉到差异了。之前的那个小虚位及陡增的“开关”都消失了,现在轻踩即可平稳而及时地建立制动力,不会带来点头了。虽然踏板力度随着踩踏的加深会出现轻微的波动,但总体来说可控性高了非常多,整体线性太多了,只是在轻踩后再快速增加踩踏力度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点头而影响体验。推测是因为svas本身偏硬且橡胶粘性更低,卡钳介入的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制动的线性程度(非极限制动力工况)。轮胎的抓地力改善了,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卡钳制动力度的不足的感觉。现在急刹也更难踩出abs,反而是踩踏过程中感觉轮胎还有很多余量,制动主缸/刹车片却不能提供更多的制动能力了。
其次是由于新胎更加黏,起步带来了更多的阻力,本来是个100%坏事,但在这台车上却不是,因为起码我的这台车,起步扭矩明显偏大,快松油门时甚至有轻微的推背感,头很容易被推向头枕影响舒适性。而增加的阻力恰恰中和了这一点,现在快松刹车,车的起步变得平顺了很多,这点改善也是非常好的。
第三,静音性高了很多,现在在大部分路面上,胎噪都有显著降低,并且空腔噪音几乎消失,路况好的地方更是感觉不出胎噪。不过胎噪消失后风噪倒是体现出来了,但是整体的提升也是非常显著的,前排感受好了太多。
第四当然是操控了,现在在弯中的主观和客观信心都高了很多,劈弯更舒服了。不过也要注意,这台车的转向整体来说是比较中性偏转向不足的,即使换了这个胎,过弯时车头也没有那么爱往弯心扎,车屁股也没有那么灵活,虽然提升明显但还是不要太往极限去推了。可能PS4suv可以,但是我认为现在已经足够用了。
上述四点其实是事先能够根据两款轮胎的差别预想到的,最终也确实验证了。但下面这一点反而是完全猜反。
更换轮胎后,转向非但没有变重,反而变轻了。打方向时,最开始的力度显著降低,后续的力度变化不大,所以随速随角度的增益变得比较明显,更加好开了,车头的响应也没有明显减弱。如果没有对应的转向力度补偿的设定的话(我觉得应该也不会有),我推测原因是新胎的胎面设计更加整更加顺滑,帮助了转向的顺利进行。而原配胎虽然更硬,但胎面细碎的花纹使得橡胶在转向时更容易失去形状,导致更多阻力的产生。
在滤震方面,提升是最不明显的一个,尽管确实也有一定优化,特别是对路面的细碎振动的过滤。但不能排除是胎压原因,虽然两个胎冷胎都打2.5bar,但新胎的气压增幅明显大很多,夏季原配胎跑热了也不过刚刚2.7,而这个季节新胎随便跑跑就很容易到2.7了,高速2.8。所以这一点还有待观察。
【一些选购意见】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改胎宽的问题了。子午线轮胎靠的是胎侧延展出来的胎面卡进轮辋(大家常说的“轮毂”正确的名称是轮辋,轮毂是轮辋剥下来剩下的外面那一块,建议是能够纠正过来),靠气压紧紧压到一起共同滚动。如果轮辋过宽或过窄,对于某个轮胎来说,脱圈的风险就更大。那么能不能改?能改,但是要有依据,GB/T2978是比较标准的,其实该标准的制定也是依照了国际上的标准,因此与轮胎厂贴在轮胎上的标签的数据一般也是一致的。每一个尺寸的轮胎都有一个测量宽度,比如225/55R19就是7J,那么7j轮辋就是最合适的。但它一般允许上下浮动0.5j,也就是6.5或者7.5j也可以。而235/50及235/55R19都是7.5j的测量,也就是说理论上更换是没问题的。
但是更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1087,审车及出事故时是否会被认定为1087,可能性不大但毕竟它与原厂数据不一致。其次,改变轮胎外径,但保持原有的悬架设定不变,是否会引起吃胎等问题?另外,控制其他条件一致,单纯改变轮胎宽度,行驶阻力是一定提升的,也就是油耗增加。这些点需要大家自行权衡利弊,或者收集更多的用车体验,结合自身需求判断。我个人认为,从原厂胎换到御乘2suv,体验已经很好了,再加宽一点尺寸收益不会那么明显,风险对我来说超出了我愿意承受的范围,加之我关注的那位工程师建议一般不要改胎宽,我还是选择了原厂尺寸。
轮胎选择上,御乘2代suv应该是一款抓地力 舒适度 耐磨性 价格各方面都高度均衡的胎,也确实是非常多的车型的原配胎,旗舰店750/条的价格基本无可挑剔,我认为适合所在城市冬季不怎么降雪,气温0℃左右的车友。不差钱的可以选择PS4 suv。如果是冬季略有降雪,气温-5℃左右,或者经常走一些非铺装路面,我认为一款M+S认证的轮胎可能更加合适。在svas与旅悦suv+的电商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我觉得后者可能值得选购。马牌的UC6及UC6suv,我在Q5L上体验过UC6,感觉不错但毕竟是亚太市场专供,加上跟米胖差不多的价格,个人认为性价比不够突出。同样的钱可以选米胖的Primacy4,更极端一点的还有e Primacy或者PC C这两款主要适配电车的节能静音胎适合纯佛系代步的车友。朝阳一号据说也不错,但主机厂配套不多,并且线下大概也要750左右,各有优势吧。冬季常下雪的北方车友没啥好说的,备一套冬季胎,考虑搭配四季或者夏季胎,再普通的冬季胎在冬天也比夏季胎好用。
【插曲】
装好后意外不出意外地发生了,左后轮胎压一直报警。

一开始报10kPa,后来直接报故障

门店老板还算爽快,认了责任,联系了人送来了一套x将军和匹配仪器。不得不说福特这套胎压监测是真的有点麻烦,建议大家多注意一下。扒拉下来后外观没有损坏,但内部的电池外壳像被压过,想不明白。
不过也意外验证了它确实有自动匹配车轮的功能,因为换左前胎时我把右前轮扒拉到了旁边看沟槽,技师就把左前放右前了,这样就是左右相反,但这两个前轮也是上次换位时从后轮换过来的。而后来试车打气时,给右侧车轮打气左侧车轮胎压变动,因此证明了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匹配,轮胎换位后胎压是能重新对上的。
到这里这次换胎作业也就差不多结束了。期待了接近三年,最终也没有让我失望,我个人非常满意。欢迎各位车友讨论,也祝各位用车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