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楼主

    V23是个大玩具,但底盘不如icar03

    2024-12-16发布于:iCAR V23车友圈

    此条内容被收录为精华内容

    #圈友鲜试驾

    icarV23我试驾的时候还不知道价格,我在店里试驾的是两驱版本,在外面也开过四驱版的,这个车玩具属性很足,也就意味着家用其实不是很合适,价格预计也不会很高,毕竟要做年轻人的第一辆小G。


    1️⃣驾驶感受:

    ◆方向:聊方向前先聊一下坐姿,这个车的整体坐姿是偏高的,坐起来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有掌控感;但是它的整体车身比较高,所以没有出现顶头的现象,这点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对于我这个高个子而言是感觉高度听宽敞的。


    ○方向盘助力只能在自定义里面去单独设置,设置有标准和运动;如果不单独设置自定义的话,默认是跟着驾驶模式走的,驾驶模式有经济,舒适,运动,湿滑,轻越野和自定义,先聊下运动模式下的方向盘助力:


    ○运动模式下和自定义运动模式下的方向盘助力应该都是一样的力度,这个力度配合运动的动力模式个人是感觉正合适的,整个方向盘的转向力度会有一点点重,但是整体还是偏轻的,在打死方向盘的时候,会感觉不如舒适模式的那么轻松,我这种开惯油车的觉得还可以,比油车会轻一点点。

    ○舒适驾驶模式或者标准的方向盘助力,感觉是一个档次的力度,这个是比运动模式轻一点点的,在起步阶段打方向盘的时候会明显感觉更加顺手一点点,在上述的遇到急转弯的情况下,一个手就可以打死方向盘。

    ○这个方向盘的手感除了上述的助力模式外,有一点我不是很喜欢,就是它的皮质,我特意翻了一下,这个方向盘上面皮质的手感像我3月份试驾过的ICAR 03,这个皮质的问题在于它的颗粒比较大,摸起来比较粗糙,一上手摸起来就比较特别,我个人比较喜欢光滑一点的手感。


    ○这个车在掉头的时候,整个车的转弯半径没有想象的大,两个车道不能满足它的需求,需要两个多车道才可以完成掉头动作,这就让这个车开起来有点大车的感觉,没有小车的灵活感。

    ◆动力:

    ○说到动力就要说下它的驾驶模式,我这次体验的主要是它的运动和舒适的驾驶模式;不管是运动模式还是舒适模式,前端的加速体感都是不错的,动力可以说得上是随踩随有;踩刹车或者松开油门后再踩下刹车,动力也能立即反馈到车身上,可以立即感受到加速。


    ○舒适模式下:这个动力感受可以说得上是够用的,但是没有特别的明显的加速体感;需要重踩下油门后,到中段才有比较明显的动力输出,如果是想超车需要多踩一点油门才可以。

    运动模式下,轻轻点一点油门就能感受一点点动力的输出,会比舒适模式的动力更加跟脚一些。踩到三分之一左右,就能感受到一点推背力。但是这个运动模式下,有个问题就是松开油门后会有一点拖拽感,就是在运动模式下的动能回收明显是会更加大一些的,而在上面的舒适模式下就是没有这个问题的。


    ○以上感觉都是四驱版的体验,换到两驱版,这个动力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如果是慢慢踩可能还不容易感受到这个动力的不足,但是一旦你一脚油门踩下去,哎,动力还要延迟,这个延迟的时间毫不夸张的说有点像油车的涡轮增压的延迟时间那么久,我好久没有体验到电车上面这么大的延迟了,而且这个还是在我设置成运动的驾驶模式的情况下。

    ◆刹车:

    ○刹车的制动踏板也有两个模式:标准和运动,但是在这个标准模式下这个刹车的脚感个人感觉不是很好,除去上面说的运动模式下的有动能回收的拖拽感,整个刹车的感觉是有点滞后的,就明显的感觉就是刹车踩下去后,前半段刹车力感觉会有点不够,需要再踩深一些才可以得到比较大的刹车力,总结下来就是这个车的刹车是前端比较偏软一些的。

    ○运动模式下,会感觉用刚刚差不多的力气踩刹车的时候,整个刹车力会大一些,整体踩刹车的时候信心会稍微足一些,但是前端的虚位还是会偏大一些的,不过好的是整个车的刹车点头现象不是很明显,不会出现明显的前后摇晃的情况发生。

    ◆动能回收:

    ○动能回收只有在自定义模式下才能单独设置:低中高三个档位,这三个档位下,低模式下是最舒服的,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刹车力,中等动能回收模式就有点像驾驶模式为运动的时候,收油门的那种感觉,会感觉明显的刹车力,松开油门后感觉像轻踩着刹车,而且这种感觉后排会明显感觉到,不怎么舒适,会有点晕车的感觉。

    ○动能回收调整到高的时候,就感觉更加不舒适了,不是那种特殊的下坡或者需要节能省电的情况下,都非常不建议使用这个模式,驾驶员都感觉到刹车力有些明显了,甚至比轻踩刹车的感觉更加明显。

    ◆底盘:这个车的底盘如果是驾驶员会比较喜欢,整个车的底盘质感偏硬一些,明显比ICAR03的要硬一些,但是作为乘客这个车的乘坐舒适性是不合格的,非常容易晕车,刚开始我一个人坐在后排在拐了两个弯后,我感觉肚子里有明显的翻江倒海的感觉,这种感觉好久没有感受过了,后面又让其他的两个朋友都坐到后排去感受了一下,他们都感觉这个后排容易晕车,看来就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了。


    ○我简单分析了一下为啥比较容易晕车,我们这次试驾的路线主要是破损路面为主,因为我当时试驾ICAR03的时候觉得整个车的底盘质感是真的好,所以特意挑了颠簸破损路面。这个车的底盘是明显感觉比较硬的,后排在经常颠簸路面,速度在35左右的时候,会有弹跳的感觉,这个时候安全带会有一个勒紧的动作,把你让下拉,但是后面的破损路面又会把你往上抛,这个时候还有个别弯,弯中的速度也就30左右,就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可能大家会说这种路不常见,但是在广州有很多修路的地方就是这种路况,在这条路面上也试过很多车,mona03,迈腾,极越01等,都没这种情况发生,大家去试车的时候一定要坐在后排,到烂路上面感受一下。

    ○这个底盘在前排驾驶位置感受都是挺不错的,明显是比ICAR 03要硬一些,很多稀碎的震动都能传递到车身上面,开起来是更硬朗一些,驾驶乐趣是有的,但是舒适感会稍微欠缺一些。

    ○这个车的侧倾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在平整的路面上开60过个小弯道没啥问题,但是在破损路面给到人的感觉确实不敢开快了,40感觉都快了,就是因为底盘连续传递上来的震动有点过于多了,所以不得不放低一点速度过这些路面。

    ○同样的速度过单个井盖的时候,感觉是很干脆利落的,咚咚两声就过去了,且没有多余的弹跳发生,整个底盘给到我的感觉是比icar03硬一些的,不如03那么舒适,传递到屁股的感觉比较明显。

    2️⃣空间:空间是有惊喜的,设计合理且实用性挺强的。

    ◆前排:

    ○前排的空间我觉得有两个设计亮点:一个是门板上面的储物槽,这个储物槽和以往我体验的那些黑色的半封闭塑料不一样,它是个网兜,好处就是这里不会限制东西的大小,大一些的保温杯可以直接放进去,坏处就是有一些细长的东西不能放进去,会容易直接掉出来,只能说这个设计有利有弊,不过设计感给到我的硬派越野的感觉是真的好。


    ○中间扶手箱区域:这个区域我觉得是近期我试驾的车中很实用的一个设计,首先它是直接贯通的,这样的设计有个好处就是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一边有障碍物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从左边或者右边出去;其次因为这里是贯穿的,所以可以在这里放一点比较高的物品,比如说女士的高一些的包包,不用再放到后排去,方便拿取物品。


    ○它的扶手箱区域是分成两层的,上面一层是放手机的,这个是没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虽然没有无线充电,但是这里有一个数据线的口,可以引一条数据线上来充电;最下面一层是一个水杯槽,这里可以放两个分隔,放三瓶水,比我们正常看到的那些电车的水杯架更加大一些,如果遇到一些特别大的水杯,可以把隔断重新安排一下,直接变成两个大的水杯架,不过也有一点不好的就是这里的水杯架是没有限位器的,在激烈驾驶的时候水杯会比较容易发出异响。这个水杯架是可以取下来的,取下来以后下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储物空间,在这里放一些私房钱,真的不容易被发现。


    ○前面的机舱和副驾驶前面是没有储物空间的,其中前面的发动机舱盖子是没办法打开的,如果要加玻璃水只能通过驾驶侧前面的盖子,不过这个盖子摸起来有点松松垮垮,整体的做工不是很好。副驾驶侧虽然没有手套箱,但是配了一个可折叠的的挂钩,在这个位置可以放点咖啡或者饮料袋子,这个钩子很方便。在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下面各有一个抽屉,里面可以放不少东西,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手套箱了。

    ◆后排:

    ○前排调整到我比较舒适的驾驶坐姿后,后排的头部空间还有一拳左右,腿部空间还有两拳左右。这个空间是超出我的预期的真的是比较大的,中间位置是全平的,其实中间是没有位置的,只有左右两边两个位置。前排的靠背后面也是一个网兜可以放置一些书本水杯之类的物品。


    ○在前排的中央扶手箱后面还有一个单独的小洞,可以给后排的乘客放点东西,因为这里没有充电接口,因此我能想到的比较合适的物品就是纸巾,这里的口正好方便抽取纸巾。


    后备箱:

    ○这个后备箱的整体空间是不够长的,但是它的整体的高度比较高,而且这个后备箱盖板下面还有一个很深的储物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空间,目测可以放得下一个20寸的行李箱;如果想要后备箱空间更大一些,可以把后排的两个座椅放倒,不过如果直接放倒的话,整个凸起会很厉害;如果想要获得一个平整的后备箱空间可以把座椅的坐垫先掀起来,然后再把靠背放下来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平的空间,偶尔想要在里面睡觉,可以这样操作放倒座椅。



    ○后备箱的两侧还有一点点储物空间,左边是一个网兜,可以放一些物品,右边是一个用塑料盖板盖起来的区域,里面没啥储物空间,上面倒是有一个挂钩,汤汤水水的可以直接挂在这里也方便。


    ○后备箱门不是上下开的方式,是左右开的,这个后备箱门上面是有一个小书包的,但是这个小书包不能从后面门上面打开,需要把后备箱打开后,从里面打开,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储物空间,外面有一个网兜兜着,网兜空间的下面还有一个拖车钩,藏在这里,不注意的话真的不容易发现。但是这个从里面开启的塑料小盖子整个质感很一般,松垮垮的,感觉非常容易掉下来,这让我想起了ICAR 03的那个非常难关的小书包。这个小书包空间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的网兜,也可以在这里放点脏的衣服之类的东西。


    ○整个后备箱门的开启是有液压挺杆的设计,这个开启是比较轻松的,女孩子也可以轻松开关这个车门。

    3️⃣聊完空间,再说说配置,这个车的配置我只聊缺点,目前我试驾的这车因为不知道价格和配置表,等后期大家知道后再来补充优点吧。

    1.音响:可能是由于我最近试驾过吉利的那几款车的16扬声器的音响多了,听ICAR的音响的时候,第一下觉得这个音响就是太拉了,整个声音是比较糊的,听起来不够清晰,整个环绕声也是比较差的,感觉很分散,甚至后面位置有个地方发出来的声音还有点破音的感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音响还差点意思,最多只能说听个响。这个音响还有一个不大好的地方就是播放音乐的时候,整个扶手都会发出共振,不管是靠近车窗上方的扶手,还是下面的扶手都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有点廉价,对不起这样的内饰。



    2.天窗:这个车是没有天窗的,在我看来没有天窗是有利有弊的,后期不会出现漏水的情况,但是试驾的朋友比较嫌弃这个设计,他觉得这是一个轻越野车,在野外的时候就喜欢把天窗打开,这样比较容易亲近自然,后期不知道其他的配置会不会有天窗的版本。


    3.车机:

    它是没有前面的仪表盘的,只有中间的一个大屏,速度,导航信息等都在这个屏幕里面显示,我个人认为不妥,因为屏幕总有卡死的时候,尤其是对于奇瑞这种非互联网企业,车机的系统和生态是比较差的,出现卡主的情况,你都不知道当前的速度是多少,要知道特斯拉,小米都有卡死的情况。


    整个车机屏幕的里面的应用也是比较少的,不过基本上是够用的,喜马拉雅,爱奇艺等都有;它里面有一个比较好的越野模式,可以看到基本的越野信息,当前的胎压,前倾角和后离去角的角度,海拔等越野信息,这个对于轻度越野是很有用的,当然更多的用处是装13。


    4️⃣聊完配置的缺点,下面聊聊外观和内饰,外观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个内饰也是很喜欢的。

    ◆外观:前脸特别像老的吉普车,圆圆的大灯,两下看起来像是两层的保险杠,在上面一层保险杠是大灯和日间行车灯,中间还有一个ICAR的标志,ICAR标志所在的区域的银色饰板是和车身同色的,整个机舱盖上面中间有一大块凸起,看起来就是越野范十足,整体的设计样式我真的很喜欢。


    ○前挡风玻璃上面还有一个越野车的标识,也给这个车增加了硬派的感觉。


    ◆侧面:侧面用了半隐藏式的门把手,但是这个门把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有点比较难扣开的,不如小米su7的那种下面有一半凹槽的设计好用。侧面越野范体现在整个车的离地间隙非常高,旁边还有一个脚踏板,轮子距离轮拱的高度比较高,适合越野。在C柱后面的区域用了封闭样式,而且用了车身同色的银色饰板,上面还有ICAR的标识。


    ○侧面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车窗玻璃其实是分成两个部分的,前面的部分是可以开启关闭的,后面一部分是固定的。

    ○尾部:尾部的样子有点像大G,尤其是下面的后尾灯设计,旁边有一个ICAR标志的小背包,再加上侧面开启的方式,整个车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别人我是可以越野的。

    5️⃣内饰:内饰先说缺点就是这个米色的内饰非常不耐脏,这辆试驾车的座椅已经出现脏污渍了,而且是比较难擦干净的。


    内饰体现整个车的越野风格的地方:用了大量的网兜设计,而且网兜最上面采用了黄色的绳子,空间出风口中间的小按钮也用了黄色的小塑料作为点缀。中控屏幕下方的几个圆形的旋转按钮是非常大的,左边的最大的按钮是用来调节驾驶模式的,这个旋钮的中间是一个越野车的样子,给到我的感觉这车就是硬派。


    6️⃣能耗:V23的能耗可能受制于这个方盒子造型,整个能耗是比较高的,销售带我兜了一圈的情况下,还没有怎么激烈驾驶,能耗水平已经去到了18.3度电/100km,如果按照我的驾驶风格的话,应该会轻松破20,这个还是一个两驱低功率的版本,四驱版的能耗就不清楚了。

    🚗总结:话不多说了,下个小定,看下最终的价格有没有惊喜,能不能满足我们年轻人第一辆小G的愿望吧。

    作者提到的车系:


    回复楼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