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试驾的车型为奇瑞风云A8L,温度为3度,东北风二级。所试驾的车型为顶配,而展车为次顶配。因为时间原因,在静态感受无法全部在顶配车型中体验,有一部分感受是次顶配的。(若是次顶配我会标明)(动态感受全部来自于顶配车型)文章很长,希望给各位老板带来帮助。

一 外观
外观整的来说没有自己的特色,前脸奥迪,尾灯比亚迪,侧面是溜背,但尾箱不是掀背。比亚迪前脸龙颜尾灯中国结叫国风,奇瑞模仿过来只会显得更加山寨。虽然点亮效果不难看,但是没有自己的原创设计,还不如把艾瑞泽的尾灯搬过来呢。那外观细节有哪些呢?



1 中网部分镂空,部分用黑化装饰片遮上了,这样在远处看是大中网有气势,同时又有效减少了高速上石子崩进水箱的可能性。
2 在前两两侧,上半部分是黑化的装饰件,下半部分是跟车漆同色的装饰,看着很别扭。还不如都是车漆同色或者都是黑化的更加有整体性。

3 侧面溜背很好看,同时有一个侧面装饰件,但是这个装饰件是斜向上而不是平的,远处看跟歪的一样,对于我这个追求完美的人来说,真想给他掰正了。
4 采用了传统样式的门把手,我觉得必须好评。比某些手动隐藏式门把手要实用的多。而且冬天即使车门被冻住了,也可以大力出奇迹,不用拿着温水在冷风中摆造型。
5 从侧面看,尾灯上面的那部分因为向内收而不是直着下来,有点小鸭尾的感觉。但是因为收的不明显,从正后方看基本看不出来。是不是设计师纠结了,整了个这样的。

二 内饰
内饰对于奇瑞来说肯定是开窍了,整体非常简约。从主驾位置看,“雅迪屏”并不是很突兀,边框也可以接受。中控屏的显示效果很好,而且边框比较窄。音响座椅控制按键区域和车玻璃下方的区域用了类似于麂皮的材质,触感非常好。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有大屏,还保留了很多实体按键,盲操作非常方便。

先说一说缺点:
1 座椅上下前后还有靠背的角度调节的按钮在门板上,但是腰托的调节在座椅的下面。这调节起来要先想想是否调节腰托,有点不方便。难道模仿奔驰就是高级吗?我觉得在品牌影响力没有压到BBA的时候,还是要以实用方便为准。
2 次顶配主驾头顶上方有个凹槽,上面没有扶手,难道是扶手也选配的吗?(没有注意顶配有没有,反正中配没有)。

3 除灯光控制外,所有实体按键的阻尼感都偏大,需要使劲按才能按下去,有点费劲。而且在用实体按键调节驾驶模式的时候,还有语音播放,让我想起了老年机的朗读声音,想取消还取消不了。

4 反光镜调节的控制按键的调节按扭、后视镜折叠按钮跟灯光控制按钮在一块,位置有点反人类,如果刚开这个车有点不好找,毕竟一般反光镜调节和车窗控制按键在一起。但是习惯以后使用起来还是非常方便的,不用像取消实体按键的车型一样,在二级甚至三级菜单里面扒拉。

5 在方向盘调节的拨杆周围的有一圈橡胶材质,这个位置也不用担心气密性的问题,这有什么讲究吗?

6 空调调节按键俺特别廉价,跟其他实体按键的材质好像不一样,并没有金属那种冰凉的触感,而且左右调节的时候也没有清脆的咔哒的响声,使大劲才能掰动,质感还有待提升。

7 方向盘按键容易留指纹,影响美观。因为是整个板连在一起的,所以在按的时候会松动,没有分开的实体按键有质感。

8 后排空调出风口下方有一个USB接口,还有一个Type—C接口,本意是考虑了后排乘客不同手机的充电需求,但是我觉得不如两个USB充电线实用,毕竟typec接口的还是比较少,大部分需要单独买。

在来说一说优点:(就三个,实在找不出来了,欢迎补充)
1 车窗控制按键分两档调节,第一档是可以调节到指定位置,松开手车窗也会停止,第二档是一键升窗或者降窗。我觉得这个还蛮有用的,设定更加清晰,使用起来也会更加方便。现在很多车都是一档,有的车型长按是一键升窗,有的车型是短按一键升窗,每个车都不一样。而A8L则划分很清晰,可以迅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 方向盘的车标不是简单的白色,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布灵布灵亮闪,女生应该比较喜欢。

3 在副驾的位置上还有承重3kg的挂钩,买了饭挂那很方便。

三 车机
车机对于奇瑞来说肯定是开窍了,虽然采用的是8155而不是8295芯片,但是整体的手感非常丝滑,快速拖动地图也非常跟手,视觉效果也非常细腻。在左右翻页的时候也没有卡顿,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些过渡的画面,所以看起来很生硬。我觉得车机最实用的地方就是有一个清理垃圾的软件,可以像清理缓存,长期使用也不会担心因为空间不够发生卡顿。然而最不实用的是应用商城目前是个摆设,如果想下载软件只能等后续的OTA升级了。
最有意思的是有个遗忘提醒,如果手机放到了无线充电的位置,下车的时候忘记拿了,车机会提醒哈哈。不过现在忘带什么也不会忘带手机,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

总的来说车机对于奇瑞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无论是细腻程度、流畅程度还是惨淡的分布,或者是快捷方式的设定(从上往下拉有菜单),都达到了主流水平。

四 乘坐空间
1 乘坐感受
前排调整到合适的坐姿,头部离车顶最低点还有半指。离遮阳帘还有两指半。在后排,坐到座椅最后,腿正好顶着前排座椅,刚刚能坐下。我因为如果背直起来的话,就会顶头,如果弯着点背坐就刚刚好。

2 座椅数据
前排垫长度为51厘米,宽度为33厘米。(宽度能坐到的地方,并没有算包裹的侧翼)。后排坐垫长度为47厘米,坐垫的宽度为132厘米。从数据上看后排的宽度比其他的车要多2厘米,但是实际体验上并没有感觉,毕竟也就不到两个手指头的宽度,差别微乎其微。(最宽的是130厘米)。然后次顶配的车型后排是没有中央扶手的,话说怎么连这个都减配了。



五 储物空间
1 后备箱长度为109厘米,最宽的地方为118厘米。最窄的地方为97厘米。开口为49厘米。可能也就刚刚能放下折叠的婴儿车。然后后备箱盖板下方是泡沫,里面放了应急的工具后,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空间了。我觉得后期可以把泡沫板改一下,应该还能挤出点空间放水。



2 第二排放到后不是纯平的,会有一个坎。这个坎的高度为11厘米。后备箱末端离后排出风口的距离为192厘米。(前排座椅调到和后排出风口持平测量)我觉得还是挺长的,如果把坎垫平了中午也能在车上休息,但是肯定没有SUV舒服。


3 在杯架旁边弄一个宽度为6cm的地方,光放手机有点浪费了。但是如果放别的小物件在放手机的话,又不太好拿。所以我觉得有点鸡肋,不如设计成隐藏式杯架实用。
4 扶手箱的深度为21厘米。宽度为20.5厘米,放下300ml的矿泉水绰绰有余,目测也可以放心500ml的矿泉水。

5手机无线充电下方的储物格长度为28厘米,高度最高为16.5厘米,虽然形状不规则,但因为是前高后低且高的部分比较多,放鞋包应该都可以放得下。
6 灯光按键下面有一个小的储物格,长度为9厘米,正好放一些烟,打火机或者一些证件,就是不知道急刹车会不会掉出来。

六 动态感受
1 加速属于正常水平,市区超个车毫无压力,猛踩推背感是有的,但不会把人按在座椅上。但是因为电量低且没油,没有往高速上跑,最高速度也就70迈,不知道后段加速怎么样。在驾驶模式分别调节到经济、标准、运动三种情况下,体感有明显差异。在经济模式下加速很柔。标准和运动模式下最明显的体感就是窜的程度。在猛踩油门的情况下,车辆加速会有半秒的迟滞。在标准模式下有一点点窜,不是很明显。在运动模式下猛踩油门窜的就比较厉害了,如果比较着急但是又堵车的情况下是不太好把握油门力度的。(如果慢慢踩体感都差不多。)
2 刹车很线性,而且有舒适停车。即使在猛踩刹车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强烈的不适感。当然,如果在有预判的情况下刹车,那对车辆的掌控简直如鱼得水。我认为刹车的阻尼感恰到好处,很好开。比较难得的一点是,可以调节刹车脚感的软硬和相同行程下对应的刹车距离。在制动感觉为舒适的情况下刹车脚感偏软,制动距离较长;在运动的情况下脚感偏硬,制动距离较短。我认为这一点的设定是明智的,毕竟每个人的开车习惯不同,众口难调,最简单的办法是给多个选项自由选择。
3 转向力度同样分为轻重两个模式,也是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当然轻重也是相对的,轻的话不会说飘飘然,重的话也不会说死沉死沉的费胳膊,我觉得不管哪个模式,转弯所需要的力度都是恰当的。

转弯半径需要两个车道,我觉得对于轴距2790的车型来说属于一般水平,没有惊喜,也不会觉得转弯半径过大。

4 在倒车的时候因为路况比较复杂,所以需要踩着刹车,但是好像踩的稍微深一点就会触发自动驻车(没有使劲深踩,稍微深多了点就触发了)。我觉得在倒车的时候就很麻烦,如果停住了还得踩下油门,需要适应。如果踩重一点刹车在触发自动驻车比较方便,不容易误触,在拥堵的路况下也好开。
4 噪音方便我觉得还可以。毕竟整个试驾的时候速度没有超过70迈,不知道100迈以后噪音如何。从这次试驾的感受看,在70迈的时候坐在第二排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胎噪。如果在意的后期可以换个轮胎。在驾驶的时候并在A柱没有感受到特别大的噪音,不过因为没有双层夹胶玻璃,估计跑高速的时候噪音会偏大。(因为没有油 4s店也不加油,所以无法体会到这台1.5T的发动机动力、噪音到底怎么样。)
5 底盘我觉得对于15w的价位来说还可以。虽然单看底盘上是个优等生,但是结合价位来看也就那样。在遇到比较浅的井盖时根本感受不到压了个井盖;在遇到十字路口的减速带时,看着减速带并不高,但是在车内感觉起伏很大;在遇到烂路的时候很韧,给我的感受不软不硬,既没有多余的晃动,也不像德系车一样震的发颤。
6 360全景影像比较清晰,过了30迈就自动就会退出。透明底盘已经见怪不怪,但是这个全景影像不仅可以看前车轮的视角,还能看后车轮的视角,在过窄路的时候非常方便,可以观察车轮是否会蹭到马路牙子;在遇到复杂路况的时候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车轮的位置,可以预防拖底盘的现象。
总的来说还可以,但是刹车、转向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关联驾驶模式,我觉得这个设定很难得。毕竟现在很多车型都是根据驾驶模式设定好了油门、刹车、转向的体感,无法自由调节。但是众口难调,比如之前开油车的就喜欢转向手感重的,力度可以调节的是车适应消费者的习惯,而不是消费者适应车的习惯。
至于为啥没有写自适应巡航表现如何呢,是因为销售说有明确规定,试驾的时候不让试。所以也不知道如果为了辅助驾驶冲顶配到底值不值。
七 前面没有提到的细节
1 后备箱上方裸露着杆,看起来很廉价,如果要放一些大件也要注意别刮到。然后下方有些地方就整了一个布和胶带盖上了,显得跟打补丁似的,不如整块塑料盖板美观。


2 后三角窗应该是亚克力材质的,不知道长久使用,以后会不会发黄。(我的车已经发黄了,贴着黑的玻璃膜都能看出来)
3 油门和刹车的距离我觉得有点远,而且刹车的位置有点高。我开的时候感觉有点别扭,只能是半个脚掌在油门上,这样踩刹车才不用使劲扭脚腕踩。
3 次顶配四个玻璃都是单层,肯定是不如双层夹胶玻璃的隔音好。
4 语音不支持一次说多个指令,如果一次说多个指令,他只会执行一个。只能是一个指令一个指令的说。如果想听一个歌曲需要先说打开音乐,在说播放歌曲,我有时候突然想听一首歌,需要立马执行,因为稍微等一下就忘了。我觉得最大的弊端就是这种情况,多说几步可能麻烦点,但是突然想起了又忘了可太痛苦了。
5 倒车的时候不显示和障碍物的距离,只能通过颜色来区分,我觉得这有点过分了,不知道是没有显示距离这个功能还是没找到打开显示距离的方式。说难听点,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这就是一个高级点的倒车雷达。

6 只有一个自定义按键,且只能设定一个功能,不能通过长按短按来实现两个功能。但是从方向盘的面板大小上看,是有条件在设计快捷按键的,可能是因为一整块面板而不是分开独立的按键导致,虽然有地,但没法实现更多的快捷功能。

7 次顶配把化妆灯都省掉了,真的有必要这么抠搜吗。
8 车顶的按键好评,一个是控制遮阳帘的,一个是控制天窗的。如果想开天窗有怕后排晒,一个按键是没法做到的。但是两个按键既可以散烟味,又可以给后排乘客遮阳,一举两得。但是如果不抽烟的同志我觉得要这个天窗没什么用,没必要为了天窗冲次顶配。

9 经过多次尝试,这个车能测量的最低离地间隙在15.5厘米,抛去电池包凸出来大概1厘米,整车最低的离地间隙大概在14.5cm左右(肉眼能看到的地方都测了测,尺子的长度在5.5cm)。同时因为电池包是整车的最低点,所以过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剐蹭到电池,不然修的话没有质保,换的话又很贵。(现实中很多案例是这个套路,不知道奇瑞的终身质保是不是一样。)

10 所有放手机的地方都放不下7.2英寸的手机(华为mate20X),如果手机尺寸大的要注意喽。
11 后视镜下方用了仿碳纤维的材质,怎么看都像个贴纸,不如整个车身同色的高级。

12 如果在不是空调的界面,长按也可以快速调节风量的档位,这一点很方便,不用进入二级菜单了。

13 在无线充电下方的储物格两侧,特意在两侧凸出来的地方设计的USB充电口,充电非常好够,不用使劲往里面反着手伸。

八 音响
音响我觉得一般般,没有多声道的震撼,也没有音质细腻的惊艳,只能说是一般。毕竟对于听个响的音响还是强不少的。但是有一说一我觉得这音响有点过分强调背景音乐了,不知道是不是歌曲的事情,即使调到人声模式,感觉背景音乐的声音还是偏大。

在音场调节里可以无极调节音场的位置,不过我试了试,就是控制哪个哪个喇叭发音,好像也没什么新鲜的。

八 能耗
找了半天只找到了50km内的能耗,没有找到总里程的能耗。在最近的50km内,平均电耗为24,平均油耗为0.2。(估计是开空调导致的电耗高,然后没有油导致的电耗低)。仅供参考吧,我觉得如果不开暖风,能耗会下降很多。

九 L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 “L”的意义更多的是成本的转移,以A8L 145标准型和A8 127舒适型为准,两车都是油改电平台,尺寸几乎是一样的。
主要区别将扭力梁换成了多连杆,有了车载智能系统,中控屏升级到了2.5k,看起来更有质感。但是仪表屏幕变小了,然后舍弃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舒适性配置。比如感应雨刷,天窗,无线充电。还把标配的侧安全气帘整成了次顶和顶配才有。
遮阳板的化妆灯都需要选装。安全气囊差异化。后悬架差异化。只有顶配是L2辅助驾驶。本来各大媒体说是多连杆,结果全是套路,感觉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同一个车型不仅质感不同、连安全都不是平等的,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最后从电池品牌的装机量数据来看,用的电池品牌是不如a8的,毕竟国轩高科排名第九,而中创新航排名第五。

十 总结
A8L把我整迷糊了,我原以为是靠错位竞争,退居紧凑级,靠空间、价格和质感来打市场,毕竟轴距2.79米和秦L、海豹06一样,但是他定位中级、带L2辅助驾驶的15w了、12w以下都是扭力梁,高低配还要靠安全气囊区别。难道风云想凭一己之力硬刚比亚迪吗,还是说觉得前十的中型车哪个是软柿子?我觉得这一点不如星瑞会来事。(星瑞轴距2.8米定位紧凑级)。总之独立悬架的质感还行,车机也达到了主流水平,虽然有细节不完美,总的来说也还可以。就是这价格和配置让我觉得没有诚意,毕竟15w能选择的车型还是挺多的。

不知不觉写了六千多字,我所感受到的细节都写上去了,希望可以给各位提供参考,也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