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5 日,特斯拉的一个举动在汽车行业激起千层浪 —— 为中国客户分批次更新软件,升级内容涵盖城市道路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驾驶室摄像头及地图包更新 。这一事件被广泛认为是 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前奏。然而,此次更新后的功能与美国版的 FSD 存在诸多不同,在智驾水平上也展现出明显区别。
功能层面的差异
从功能完整性来看,美国版的 FSD 在不断升级迭代中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 年年底,特斯拉向美国用户陆续推送了 FSD V13.2(监督版)功能,该功能针对端到端驾驶网络进行了多方面升级,最引人注目的是实现了一键启动 FSD。用户在停车场选择目的地并点击 FSD 按钮后,车辆便能启动 FSD 功能,自动规划路线并驶向目的地,真正实现了从车位到车位的自动驾驶体验 。在行驶过程中,它可以应对各种复杂路况,包括自动变道、识别交通信号灯、避让行人等。

相比之下,中国版的 FSD 目前还不能与美国版相媲美。中国一家智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更新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 NOA(领航辅助驾驶)上,暂不支持美国版本的车位到车位功能。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套件分为基础版自动辅助驾驶(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EAP)以及 FSD 智能辅助驾驶三个层级 。此次更新的 FSD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虽然能让车辆在受控道路和城市道路上使用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包括驶出匝道、通过交叉口、根据红绿灯信号完成相应指令,以及根据车辆速度和路线自动变道等,但这些功能与美国版 FSD 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位 Model Y 车主在使用 FSD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后表示,驾驶策略偏保守,应变能力不足,有时会抢打方向,红绿灯识别也有概率出现问题,甚至带来闯红灯的风险。

技术适配与数据差异
在技术适配方面,中美两国的交通环境和法规差异是导致 FSD 功能不同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交通状况远比美国复杂,道路上不仅有机动车,还有大量的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规则也更为细致和严格。例如,中国特有的电动自行车穿插(日均 3 亿辆)、鱼骨线车道、方言路牌等场景,都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斯拉需要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对 FSD 进行本土化适配,而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数据方面,中国法规禁止数据跨境传输,这使得特斯拉无法像在美国那样,将中国市场收集的数据用于全球统一的模型训练。特斯拉只能依赖工程车采集的 200 万公里数据,以及互联网公开视频训练模型,数据质量远低于华为(9.3 亿公里)、小鹏(5.41 亿公里)的本土实测数据。马斯克也曾坦言,用中国道路视频训练的效果,仅为实地采集的 30%。数据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版 FSD 的智驾水平,使其在应对复杂路况时的表现不如美国版。
硬件适配差异
硬件适配也是影响中美版 FSD 智驾水平的因素之一。在中国,仅 2023 年 10 月后生产的 Model 3 焕新版、2024 年 2 月后生产的 Model Y 搭载 HW4.0 硬件可升级至 FSD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而老车主则被排除在外。相比之下,北美允许 HW3.0 用户通过订阅逐步升级,这使得更多美国用户能够体验到 FSD 的不断升级带来的便利。硬件适配的差异导致中国版 FSD 在用户覆盖范围和功能普及程度上落后于美国版。

市场接受度与价格差异
中国版 FSD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收费标准为 6.4 万元,而特斯拉美国官网显示,FSD 的买断费用为 8000 美元(约 5.8 万元人民币),中国市场的价格更高。这一价格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消费者对 FSD 的接受度。据相关调研显示,68% 的中国用户接受的智驾功能订阅费用上限为 599 元 / 月,而特斯拉 FSD 订阅费 711 元 / 月,远超中国消费者心理预期,首日激活率仅 3%,远低于北美的 25%。价格因素不仅影响了 FSD 在中国市场的普及速度,也间接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其智驾水平与价格匹配度的考量。

特斯拉 FSD 在中国市场的推出,虽然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与美国版相比,在功能、技术适配、硬件适配以及市场接受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智驾水平也受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特斯拉能否在中国市场克服这些挑战,进一步提升 FSD 的智驾水平,使其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