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共享出行模式的普及,顺风车因便捷性和经济性受到市民青睐。然而,部分营运车辆以顺风车名义变相从事营利性运输,扰乱市场秩序。针对这一问题,广州市通过细化政策、加强监管,明确禁止营运车辆参与顺风车服务,并严格区分非营利性合乘与非法营运的界限,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一、政策核心:禁止营运车辆参与,强化非营利属性
广州市对顺风车的管理核心在于确保其“非营利性”本质。根据《广东网约车实施细则》,顺风车仅允许私家车主在共享出行中分摊成本,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具体规定包括:
- 车辆资质限制:仅限本市粤A牌照的非营运车辆参与,禁止出租车、网约车等营运车辆接单3。
- 费用分摊标准:单位里程费用不得超过巡游出租车运价的50%(即1.3元/公里),且不得设置起步价、夜间补贴等附加收费。
- 平台责任:要求顺风车平台动态核验司机资质,禁止向营运车辆开放注册,并需明示费用规则。
二、细化执行:接单频次与跨城限制
为防止变相营运,广州对顺风车接单频次和范围作出严格规定:
- 市内合乘:每日最多3次,跨城合乘每日仅限2次,且跨城订单每次仅允许承接一个拼车请求。
- 跨城执行灵活性:若目的地城市另有规定(如惠州要求跨市合乘每日不超过2次),需遵循当地政策。
三、违规处罚与监管措施
- 非法营运界定:超出接单频次、跨平台接单、线下收费等行为均被视为非法营运,交通部门可依法查处。
- 平台连带责任:若平台未履行资质审核义务或纵容营运车辆接单,将面临最高1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需承担刑事责任。
- 用户权益保障:建立投诉处理机制,要求平台及时解决纠纷,并保护乘客隐私信息。
四、政策影响与行业趋势
广州新规的落地,进一步明确了顺风车的公益属性,对行业产生多重影响:
- 净化市场环境:通过限制营运车辆参与,挤压“黑车”生存空间,减少低价恶性竞争。
- 推动合规化发展:平台需调整计价规则(如滴滴、哈啰已取消起步价设置),并优化接单频次监控系统。
- 市民出行成本优化:费用透明化使拼车成本降低约50%,但部分长途跨城订单可能因频次限制减少。
五、未来挑战与建议
尽管政策效果初显,仍存在执行难点:
- 跨市协同不足:例如惠州规定跨市合乘需遵循目的地政策,但各地标准不一,易引发争议7。
- 技术监管缺口:如何精准识别营运车辆伪装成私家车接单,需依赖大数据与车牌识别系统的联动。
- 公众认知偏差:部分车主误将顺风车视为兼职收入来源,需加强政策宣传。
结语
广州市通过禁止营运车辆参与顺风车、细化费用与频次规则,为共享出行划定了清晰的合规框架。这一模式或将成为大湾区其他城市(如深圳、惠州)的参考样本,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向“有序共享”转型。未来,政策需进一步强化跨区域协同与技术赋能,以实现社会效益与出行效率的平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