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量数据:增程式增速超纯电,市场结构加速分化
根据2025年1月数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74.4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比58%(约43万辆),狭义插混车型占比34%(约25万辆),增程式车型占比9%(约6.7万辆)。与2024年同期相比,纯电动份额持平,插混增长3个百分点,增程式下降2个百分点。然而,若将视角扩展至全年趋势,增程式车型的增速显著优于纯电:2024年插混&增程车占新能源车比例已达40%,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45%。
核心差异:
- 纯电动增速放缓:1月纯电动销量同比增长14%,低于新能源车整体增速(同比29.4%),主因冬季续航衰减焦虑及充电设施分布不均;
- 增程式后发制人:2025年问界M9单月销量突破2.2万台,尊界S800等高端增程车型预售火爆,宁德时代骁遥电池(400公里纯电续航)等技术突破推动市场热度。
二、消费逻辑变迁:从“续航焦虑”到“场景适配”
消费者偏好转向增程式车型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迭代与使用场景的深度匹配:
续航焦虑的精准破解
- 增程式车型通过“纯电通勤+燃油增程”模式,解决了纯电动车长途出行依赖充电桩的痛点。例如小鹏G01增程版综合续航达1400公里,远超同价位纯电车型。
- 宁德时代骁遥电池支持400公里纯电续航(较2023年平均水平翻倍),覆盖90%用户日常需求,仅10%长途场景需启动增程器,显著降低油耗成本。
驾驶体验与成本平衡
- 增程式车型以电动机为主导动力,驾驶平顺性接近纯电,且无混动车型的发动机频繁介入顿挫感。理想L系列通过增程技术实现“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综合能耗成本比同级燃油车低40%。
- 纯电动车电池成本占比高(约40%),而增程式车型因电池容量较小,同级别售价低2-5万元,性价比优势显著。
政策与生态协同效应
- 中国政府将增程式纳入新能源补贴范围,一线城市免摇号政策持续倾斜。例如上海对增程式车型给予1万元购置补贴,刺激消费需求。
- 华为鸿蒙智行、小米汽车等生态玩家入局,通过智能座舱与增程技术的结合(如尊界S800搭载鸿蒙智行充电机器人),提升用户体验粘性。
三、市场格局演变:车企战略分化与竞争升级
技术路线之争
- 纯电阵营: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成本优势,将L2+智驾下放至10万元车型(如海鸥),试图以智能化对冲续航短板。
- 增程阵营:理想、问界聚焦30万+市场,零跑推出“半价理想”车型(15万级增程SUV),形成全价格带覆盖。
供应链重构
-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企业加速布局增程专用电池,骁遥电池量产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 华为、地平线等科技公司提供智能增程解决方案(如鸿蒙智行融合感知系统),降低车企研发门槛。
四、未来趋势:油电共生时代的过渡策略
短期内,增程式车型将继续充当燃油车向纯电动车过渡的“桥梁”:
- 技术融合:2025年上市的小鹏G01等车型搭载高压碳化硅平台,实现增程器噪音降低至60分贝以下,接近纯电静谧性。
- 市场下沉:奇瑞风云、吉利银河等品牌将增程技术引入10万级市场,挤压传统燃油车份额。
- 政策博弈:欧盟拟将增程式车型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收紧,可能影响出口市场,但中国本土政策红利仍将维持3-5年窗口期。
结论:消费理性与技术实用主义的胜利
2025年增程式车型的崛起,本质是消费者对“全场景适配”需求的胜利。当纯电动车仍在与充电效率、冬季续航博弈时,增程式以更低的成本门槛和更灵活的使用场景,精准击中主流用户的痛点。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车企从“技术导向”向“用户导向”的战略转型,更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到需求驱动的深层进化。未来,随着固态电池和超充网络的普及,纯电与增程的竞争格局或将再次改写,但至少在当下,增程式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迈向电动化时代的最优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