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和我试驾ID.4的初衷。
本人2019年5月购入2018年款的丰田C-HR领先版,目前行驶里程21000公里。平均年行驶8000公里,主要是长三角自驾游居多,混合路况耗油95#7升/百公里。按照均价7元/升 ,每年油费不超过4000元,目前4S店基础保养也就600元,保险4500元,全年的汽车费用不超过一万元。

试驾车与我的原车对比,一个B级,一个A级,

自有的C-HR,贴了祖母绿的车膜,像忍者神龟吗?
身边的朋友陆续添置了电车,特斯拉、比亚迪、小鹏及埃安。我对电子产品一贯喜新厌旧,搞得我心痒痒。家中也有地下车位,满足充电的物理条件。ID.4是我第一次感受电车,其他品牌电车既没开过也没坐过。所以只能写点ID.4和C-HR的对比。
也许是我关注新能源车频率高,手机推送了ID.4的深度试驾活动,于是我报名参加。
4S店客服和我事先联系好,让我下载了一个APP摩捷出行,按每天1000元押金计算,交了3000元。交代了一些使用细节,我把大众ID.4 CROZZ长续航PRO两驱版开回家了,这款指导价是23.99万元。

我喜欢它的尾部设计。



这个APP,是根据你使用天数收费的,但是后台会推送我一张优惠券冲销的。
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我最关注的是三方面:电池续航、智能辅助驾驶、NVH。现在说说我对ID.4的驾驶感受。一如车评模板,先说优点😄。
第一点,外观大气,内饰属于欧洲包豪斯简约风格,喜欢。

第二点,驾驶品质不错(对比C-HR),电机驱动,启动和加速明显优于燃油车。因为没有变速箱档位,直接方向盘上的拨片转动确定D档、R档和P档,操作上更显智能。NVH是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这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行驶在80码内,车内的静谧度高了C-HR好几个等级,听音乐🎶不受干扰。我想这得益于电车特性和包裹材质的提升。
第三点,底盘扎实,开着有高级感。据说这是大众电车引以为豪的地方,还计划向福特等国际车企产品输出。
第四点,智能辅助驾驶不错。对于一个经常自驾游的女性,这个尤其重要。毕竟C-HR的主、被动安全配置在同级别车中是NO.1的。而我在驾驶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有比较,才更突显ID.4的智能。

汽车雷达自动识别前面是辆摩托,这功能蛮灵的啊
我行驶在省道上,限速90码,开启了半辅助驾驶功能。利用其车道保持功能,ACC更智能。最理想的状态是前面有辆车,它能开到直接停下来,然后跟着前车完成启动,不会在低速的时候直接退出(C-HR低于50码会退出)。当然,智能辅助还有待提升 ,如果前面一直没车,红灯前面突然有辆车,或者隔壁车道不经意驶入一辆车,那这个反应速度很慢,需要我及时跟进刹车。一旦刹车,它和C-HR相同,退出此功能。

驾驶盘上直接按键开启自适应巡航,比C-HR拨档更简化。
接下去吐槽一下缺点。
第一点,电池续航能力堪忧。经过三天的深度使用,实际行驶203公里,耗电量52%,如此一折算,实际续航里程最多为400公里,打了个72折。(有图有真相)

第二点,车机互联没有与时俱进。4S店小哥也承认,这车最大的短板就是车机,他说德国人不认可车机智能化,开车么,为啥需要花里胡哨的其他功能。话虽这么说,但你好歹把导航搞得先进点吧。

没有岔路口分屏,看着不清晰。客服建议自己搞个高德地图投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点,360度影像功能随意取消。客服小哥说,因为芯片的关系,以后没有这个23.99万配置的车,便宜2500元,取消了这个非常好用的功能(我看国内品牌没有集体取消这个功能)
第四点,音响效果太普通。作为一辆顶配的B级车,需要再加4000元,才可以选配哈曼卡顿音响,还要等很久。
第五点,方向盘有点重。试问这是德系车的风格吗?灵活度方面,C-HR取胜。
我试驾的ID.4是20多万的B级车,昨天开回我的A级燃油车,确实感受到差距了。大概是三个方面吧,德系车和日系车的不同,B级车和A级车的不同,电动车和燃油车的不同。ID.4开着更有高级感,看来以后换车,还是要换辆B级车,行驶质感完全不同。
现在说结论了,我该马上置换我的C-HR吗?作为一个小中产,讲究的是性价比,思虑再三,暂时就不换了。拟定在2023年末或者2024年中再换辆B级的电动车。
第一,我的燃油日系车刚过折旧最大的前三年,之后3-6年折旧率降低。而电车的折旧率远超燃油车,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行驶里程不超过8000公里的人来说,经济上太不划算了。
第二,电动车智能化迭代极快,随着充电配套设备的完善,预计2023年新能源车的普及率更高,OTA推送更完善,国产电动车再进步优化几年,届时就如华为手机一样,相信是性价比更好的选择。
🙋🏻♂️情况介绍
🗒 真实感受
🔎 槽点反馈
✏️ 独家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