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之前试驾过两次二代大狗PHEV,这次是第三次试驾,枭龙MAX是第一次。由于我之前没有过长期驾驶的经验,所以记不住之前试驾时的质感,毕竟我比较喜欢使用联想记忆法,跑题了。故而想刚试完枭龙MAX就去试二代大狗,这样对比感受更强烈。
二狗在老店,枭龙MAX在新的新能源店。试完枭龙MAX,去前边试大狗。
内训师:
“不是试过两次了吗?”
“还试啊……”
其实我感觉,我试不试都可以,买不买哈弗都一样。如果咱们有试驾次数的限制可以告知我,咱们各自安好对大家都好。
还是这个内训师,在我上次试驾完坐在老店里时。只听得:
“客户从后边试完车上前边来了,还不过来,腿瘸啊!”
一嗓子让我顿感难受。
以上是试驾经历,供参考。下面说一下对车的感受。
一开始我没考虑枭龙MAX,原因在于内饰和外观。枭龙MAX的内饰给我一种廉价的感觉。车门扶手上没有拉丝的纹理,头顶上没有眼镜盒,扶手箱里没有出风口,扶手箱盖上没有缝线,方向盘又圆又细非常老气,车内的屏幕都很小,全是长条的;中配没有无线充电,补妆镜没灯。我女朋友很喜欢副驾屏,我觉得屁用没有,非常小只有腾讯视频,还得充会员,我从不充会员,要么YOUTUBE,要么迅雷下,要么不看。弄个iPad就能解决问题。听歌我用Apple music,国产车机里不可能有。顶配18落地的车,这样的质感。二代大狗完全不同,大狗里面的质感非常好。至于车机,车机系统听说要加入新的App,我觉得抱有什么希望。如果真的ROM只有10G,那什么APP都不用指望。


外观算不上丑,也算不上好看,有些奇怪,很生硬不动感,也不像大狗那样棱角分明。
枭龙MAX落地还要比大狗贵大约一万,所以我根本没考虑过枭龙MAX。只是想在买二代大狗之前有个对比参考。然而试驾影响了我的看法。
二代大狗这款车开起来感受上非常沉,由于对车辆的结构、构造不了解,我只能谈主观感受。这种沉重感也反应在起步和刹车的时候,起步抬头,刹车点头,即使轻轻的加速,抬头点头也非常明显,坐在后排,有些晕,家里女人爱晕车,这就开始动摇我的想法了。
枭龙MAX的驾乘感受比二代大狗好,动力上差别不大,但前后摇晃好了很多,拐弯的支撑也比较有力。当然,走沟坎烂路时的稳定感,比二代大狗差。最重要的是不容易晕车,城市行驶质感优秀。
对坐车的人来说,内饰好看与否看多了就习惯了,但是乘坐感受时刻都在体会。
综上所述,我现在更倾向于枭龙MAX。
下面对厂商说点话。
我自己的思考:每款车都有其匹配的用户群体,不同的用户群体特征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我之所以选择这辆车,是因为我想要一个装得下我的183 200斤;需要一个空间大的,能拉东西回老家;需要外放电让我更方便地能在户外游玩;不买合资车因为配置太低;车不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底盘稳定点别跟坐船似的;质量稳定点别异响,别修个没完。在此基础上,好看,好用,音响好。故而,在不了解汽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看了很多评测,参考销量榜,找到了这两款车。
我观察了长城汽车在网络上的评论,也看了车友圈的很多言谈,发现我应该和长城车对应的用户群体的肖像差的有点远。我这种风格的人,大概率会买合资车。例如视频只用YOUTUBE或者迅雷,不用抖音,听音乐用Apple music,办公软件用Microsoft 365,生活在县城,特立独行点,不喜欢别人既有的话语体系,喜欢自己创造话语体系等等。厂家可能根本不会想到我这种用户会来买。我以为,要让人都听得懂话,首先要保证讲话的人和听者有同样的背景知识,不然就真像姜文说的,一切对话都成了误读,所以长篇大论了一点。有的用户可能觉得好看就买了,根本不会考虑别的。我购买前肯定要读完说明书,再考虑买不买,不过长城的说明书比比亚迪好多了,清楚明晰,该有的介绍都有,符合人的认知过程,从具象到抽象,我坐在车里,一定是先看到实体按键,然后再去看每个实体按键都有什么功能,然后我才会去了解这些功能都是什么意思,熟悉之后,我的理解才会变成车有什么功能,这些功能对应的按键在哪。比亚迪直接说车有什么功能,然后这些功能叫啥,然后没了。我读秦plus dmi的说明书就是这样。所以我更欣赏长城,至少它考虑了一个认识新车的用户的认知过程。不过这么说也是自我欺骗罢了,以我对国产厂商的了解,这九成九是直接模仿的国外厂商说明书的书写逻辑。
说回来,历史告诉我们,肉食者从来不会因为再多拿整个群体就崩溃了而不多拿,所以枭龙MAX内饰这个减配,八成是上边想要利润不变,中间又有销量压力,最后不得已减配,而不是觉得再高利润长城就死了而放弃利润求销量。这也是买这个车我会考虑的因素。不过现在来看,长城不会倒,最差的情况是被收购。所以不用过于担心这个车的售后问题。但是真的要减配这么多吗?
同时车友圈的言论也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比如说我觉得我是普通家庭,买一个这个价位的车我打算至少用出质保期,而很多人其实用两年腻了又卖了换新车,这两种人发表的购车想法肯定不同,但往往不会有人像我这样介绍这些背景,所以车友圈看起来光怪陆离的难以参考,厂商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对市场的认知,比如那个内饰,减配的就有点太过了。。。
走的时候找销售算了一下,如图。我个人是打算十月提车,如果期间有别的同价位插混SUV,可能也去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