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研究这东西差不多两个月了,各路歪门邪道基本都尝试过,包括各种隔音/止震尝试,尾门限位块,缓冲柱,锁扣调节,新增密封条等等等等,在当前条件限制下,基本能达到的最好效果也就是本方案的各项措施了。本版本发布之后不会再有大型攻略了。
先来说下推断的大概原理:由于生产工艺+装配工艺的双重问题,尾门在安装上车之后原有的接触点并没有对尾门震动进行很好的限制或是起传导作用。在车辆动态发生较大变化时(减速带,搓板路,碎石路,水泥路),尾门作为一个特大号的离体部件,极容易因为共振问题导致舱内压力异常变化,这就是耳压的来源,在进一步限制尾门的振幅或者说晃动幅度后,耳压可以大幅度衰减,但是这时候如果你的车尾门装配工艺本身就不好(大部分有低频共振的车尾门接缝都相当大,而且存在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耳压消失过后你也会发现每次地面稍有颠簸整个座舱就会出现类似于“轰隆隆”声音的低频噪音,过坑过坎时,后轮发出极其沉闷且声压相当高的“咚咚”声。
在考虑到原车后备箱左右两侧空腔难以施工,且后备箱平面及凹槽原厂就装有泡沫垫的情况下,按照传统处理手段进行空腔填充或者钣金止震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对尾箱门的处理是重中之重。
作为用户,我们无法使用专业设备仪器及有限元模型去计算,详细核实每一个部位对于这个共振噪音的贡献量,能做的只有一点点花钱尝试。历时两个月,花费大概6000左右,这就是本次综合方案的来源。适用于深受低频共振之苦的朋友。
接下来先说耳压部分,最有效的调节方案是我发布的2.0方案(这个也就是官方售后现在用的方案),如果耳压尚存,请参考3.0方案加装I型密封条,这两版方案经过诸多车友验证为100%可行,缓解幅度因人而异,在尝试多轮微调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解决耳压问题。
同时如果你的尾箱门有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或右侧耳压大于左侧的情况。请调节下位锁的水平位置,如果左高右低,那么把锁扣往右平移,如果左低右高,往左平移,如果右侧耳压大于左侧,同样往右平移。

左右的方向为从后往前看,既车尾望向车头
如果在进行完2.0及3.0的尾门调节和密封条加装之后,问题已解决,那么再好不过,各位可以放心用车。如果耳压问题之后发现车内依旧有相当大的低频噪音,直接现象就是会导致耳朵发闷,或者后脑发闷(俗称闷头),接下来请尝试以下措施。
1.尾门止震
拆掉尾门饰板后可以直接施工,推荐止震板进行井字形条贴,重点关注外侧钣金,对于钣金面进行敲击,对于容易产生共振声的面进行重点照顾。

这两个开孔内层的钣金是重点部分,原厂进行了内凹加强处理,但是刚性依旧很弱,甚至连内层钣金打上支架这一块依旧是最容易产生共振的面。
如果觉得效果不够理想,请拆掉尾门外围的装饰板,给他正反两面都进行止震处理。
2.限位块表面处理
该步骤为选择性施工,因为贴上eva之后需要重新调节限位高度,以防尾门间隙过大,因为效果时有时无。

限位块塑料部分贴上eva或者密封条
3.参考3.5方案进行空腔填充(PRO版不适用)
这一部分的填充仅建议使用阻燃的高密聚酯纤维板进行,因为常规隔音棉没有承重能力,不可避免会与电控壳体接触影响到其散热,聚酯纤维板则可以在不影响其散热的情况下完成降噪的要求。
4.如果尾门始终无法保持同步压紧,可考虑在门锁护板上,缓冲胶柱的对应位置加装缓冲垫。该步骤也为选择性使用,因为在多次实验直接基本可以确定胶柱硬接触的效果比软接触要好一些,但是考虑到各车辆的差异,缓冲垫是作为备用方案使用的。
低频噪音与人的听力差异也有极大关系,因为就算在我耳膜都刺痛的时候也有同行人员耳朵一点点感觉都没有。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尴尬的问题,不严重到一定程度厂家是不会管的,即便你认为再严重也没有用,因为这是主观感受。
好了,本期就说这么多,1.0方案准备废除了,各位受此问题困扰的车主也欢迎加群咨询,当然我也很希望和专业人士一起探讨一下,看能不能有其他效果更好,可行性更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