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点
比亚迪“天神之眼”是其推出的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矩阵,涵盖A、B、C三个版本,分别针对不同车型和市场定位,具有以下特点:
1. 硬件配置
天神之眼A(DiPilot 600):配备3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1颗摄像头(包括双目前视、4环视、4侧视、1后视)和双英伟达Orin-X芯片,总算力达508 TOPS,硬件配置极为强大。
天神之眼B(DiPilot 300):搭载单激光雷达、单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300 TOPS),配备5个毫米波雷达、1个后视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4个侧视摄像头,前视摄像头有双目和三目两种。
天神之眼C(DiPilot 100):采用纯视觉方案,配备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包括3颗800万前视摄像头、4颗300万环视摄像头、4颗300万侧视摄像头、1颗300万后视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算力为84-128 TOPS。

2. 功能表现
天神之眼A:支持无图城市领航辅助驾驶(CNOA),可应对极其复杂的城市场景,如无信号灯路口、人车混行等,同时支持高速NOA和高难度车位自动泊入。
天神之眼B:支持城区+高速NOA,覆盖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主流场景,适合日常通勤和长途驾驶。
天神之眼C:主要支持高速NOA,适用于高速通勤和日常泊车,未来可通过OTA升级支持城市记忆领航。
3. 软件算法
采用BEV(鸟瞰图感知)算法和Occupancy Network技术,无需高精地图即可精准识别复杂路况。引入“影子模式”,后台收集驾驶数据以优化系统,让车辆越开越聪明。结合DeepSeek R1大模型优化决策,提升系统对复杂场景的应对能力。
二、与其他智驾对比
从技术路线、功能表现、市场定位以及生态模式对比亚迪“天神之眼”与华为智慧驾驶、理想智驾以及小米智驾的比较分析:
1. 技术路线
比亚迪天神之眼从感知硬件到决策算法均为比亚迪自研,适配其e平台3.0的电动化架构。高端车型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及双Orin X芯片,中低端车型以三目视觉方案为主。逐步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通过BEV算法实现全域通行。
华为智慧驾驶(ADS) 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的多模态融合方案。 也不依赖高精地图,通过实时感知和BEV算法实现全域通行。同时依托华为云强大的AI训练能力,支持算法快速迭代。
理想智驾注重自研算法与硬件的深度整合,强调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优先覆盖高速NOA等高频场景,逐步向城市道路扩展。
小米智驾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注重硬件的高性能和算法优化。与小米的智能生态深度结合,提供更丰富的智能交互体验。
2. 功能表现
比亚迪天神之眼、在复杂路口、环岛等场景表现接近人类驾驶。支持高难度车位的自动泊入。系统报警误触发率低,符合传统车企用户习惯。
华为智慧驾驶(ADS)在匝道汇流、施工路段避让等场景表现出色。
理想智驾在城市复杂路况中表现出色,注重拟人化驾驶策略。
小米智驾与小米智能生态深度结合,提供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3. 市场定位与用户评价
比亚迪天神之眼通过“智驾平权”战略,将高阶智驾技术普及到10万级家用车。性价比高,适合中低端市场,用户对智能泊车和城市NOA的实用性评价较高。
华为智慧驾驶(ADS)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强调技术先进性和生态整合。复杂场景处理能力强,但硬件成本较高。
理想智驾面向中高端市场,注重用户体验和场景适应性。城市NOA表现接近人类驾驶,但功能覆盖范围有待提升。
小米智驾面向年轻用户群体,强调智能交互和生态协同。智能交互体验出色,但市场反馈数据较少。
4. 生态模式
比亚迪天神之眼从三电系统到智驾全栈自研,强调“车控优先”。未来可能向其他车企开放。
华为智慧驾驶(ADS)提供标准化智驾解决方案,与多家车企合作。智驾系统与鸿蒙座舱深度联动。
理想智驾注重自研算法与硬件的深度整合,生态相对封闭。
小米智驾与小米智能生态深度结合,提供丰富的智能交互体验。
总的来说,比亚迪“天神之眼”在性价比和普及性上具有优势,适合中低端市场;华为智慧驾驶(ADS)在技术先进性和生态整合上表现突出,适合高端市场;理想智驾注重用户体验和复杂场景适应性;小米智驾则在智能交互和生态协同上具有独特优势。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的智驾系统。
评论·0